青少年小說
更新日期:
2012-01-18
Stick
Andrew Smith
St. Martin’s Press
Oct. 2011
305p
書籍編號:
10-506
已有電子文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連續兩年榮獲美國圖書協會評選為「最佳青少年小說」的得獎小說家Andrew Smith再次敘述一個具有感染力的兄弟情誼小說《Stick》,被稱是繼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得主Ted van Lieshout的《Brothers》後,又一部著墨兄弟之間最感人、最真摯的親情故事。

「大部份的人不會馬上注意到,可是當他們一旦注意到時,我看見他們吃驚的眼神從我的臉滑過另一邊,因他們發現我臉上缺了某個部份,更發現我跟別人長得不一樣,望著又望著……我知道自己長的很醜。」

Stark McClellan又名「竹竿」(Stick)。他雖然只有十三歲,卻有六尺高,而且十分瘦削,所以大家都叫他竹竿。

竹竿的最大特徵就是天生缺少左邊的耳朵。耳朵位置只有一個洞,聽力全靠右耳,因此在他成長的歷程必須面對許多肉體上和情緒上的恐懼,他也知道自己的缺陷讓父母蒙羞,可是他的哥哥Bosten從不因他身體上的缺陷而感到尷尬,反而總是在校保護他,讓他不受同學霸凌。

無論他們兄弟倆有多麼強壯,卻無法逃離父親的毒打。只要他與哥哥的表現無法令父親滿意,免不了吃頓體罰的皮肉之苦。他們的母親從來不跟竹竿談及他為何缺了一個耳朵,甚至很少與他說話。竹竿相信:母親心裡一定很難過,或許希望沒有生下他。母親的沉默跟父親的暴力一樣令竹竿感到恐懼。他的小世界裡,只有保護他的哥哥與從不取笑他的同學愛蜜莉。

當竹竿無意知道哥哥是個同性戀者時,他的哥哥也計畫離家。假如哥哥的事情被父親知道的話,準會被父親打死。可是哥哥最後還是離家出走了,留下竹竿一人,過著悶悶不樂的生活。這天,竹竿偷走父親的車,決定離家尋找哥哥。在這趟尋兄的旅程裡,竹竿遇到好人,也遇到壞人,包括了讓他丟掉父親汽車的Willie和April、讓他搭便車的貨車司機Sutton、欺騙他及誤導他的人等。無論旅程中遇到的事情多麼驚險,竹竿始終沒有失去希望、失去愛,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氣。

Andrew Smith是位天才型作家。他編織出一個天真無暇的故事,細膩描繪兩兄弟如何逃離暴力的家庭,彼此互相幫助與關愛。在男主角竹竿尋找哥哥的旅程中,我們會緊跟他的腳步前進,跟著他所遭遇的狀況而感到興奮、挫折、失望、鼓勵和憤概。小說裡沒有任何教條主義,單純透過竹竿的第一人稱口吻,描述了他一路上遇到的每個人及每件事,讓人動容又惹人憐憫。

 

● 作者簡介

Andrew Smith 是《Ghost Medicine》和《The Marbury Lens》的作者,兩書均獲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選為「最佳青少年小說」。他也是《In the Path of Falling Objects》的作者。除了寫作之外,他也是高中教師和橄欖球教練。

 

● 媒體報導

“The violence of the story is intense, but so is the deep loyalty between the brothers…”--Horn Book Magazine

“The prose is strong and evocative, lapsing into imagistic poetry at times to reveal the intensity of Stick’s emotions. Readers should be prepared to have their hearts broken by these vulnerable, utterly lovable brothers.”--BCCB

“Dark, painful, but ultimately hopeful, this is not a book for everyone, but in the right reader’s hands, it will be treasured.” --VOYA

"Smith (The Marbury Lens) revs up the emotions and the violence in this realistic and powerful tale, bringing in sexual abuse, hard drugs, and homelessness, while including enough positive characters to give Stick the support he desperately needs, providing for an imperfect but believable happy ending.” --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An altogether compelling, if disturbing work.” --Kirkus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