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之後》(After Tupac and D Foster)一書榮獲2009年有美國兒童文學指標之稱的紐伯瑞銀牌獎,這是作者賈桂琳‧伍德森第三度摘下此獎。
故事發生在1994年。故事主角是位不知名的11歲女孩﹛述者,這一年也是唱藝人杜派克‧夏庫爾遭到槍襲身亡,而且還發生在﹛述者所居住的皇后區。這裡的每個人都聽杜派克的音樂,每個人都在談論他,雖然他歌詞裡所唱的那個世界對她來說很遙遠又陌生。但在這個時候,一個自稱被人收養的女孩子,暱稱「娣」(D),在這個城市四處閒逛時遇見了﹛述者和她的好朋友妮卡(「她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一個自由的星球」妮卡回憶說道)。這三位年紀相仿的女孩很快地建立起友誼,關係很親密,她們自稱是「鐵三角」,而杜派克的音樂也陪伴她們度過兩年的快樂時光。
正當杜派克唱著「布蘭達有個孩子......」,歌詞描述一個年輕女孩將自己的親生孩子放進垃圾車,娣會在附和地說:「他唱的正是我所經歷的生活。」妮卡和﹛述者從娣口中逐漸知道所有「關於娣的事情,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故事和一個不曾經歷的世界」。從認識娣以來,她從來沒有提起自己住在哪裡,媽媽是誰。但在杜派克去世那一年,娣的媽媽重新出現在她的生活,讓她告別了流浪生活。
自從娣走進妮卡和敘述者的生活那一天起,一個新世界呈現在她們的面前,因娣來自一個與她們生活的安穩的皇后區截然不同。透過娣的故事,兩個女孩看見了生活的另一面,這其中包括了失去、領養和讓女孩們羨慕的自由。雖然她們都對杜派克的說唱音樂著迷,卻只有娣真正明白他出生的那個世界,而透過對娣的瞭解,杜派克所唱的歌詞也在兩位女孩心中有了更具體的意象。
「這本小說很吸引青少年讀者…飽滿的感情、高水準的寫作,讓這本書值得推薦。」——《學校圖書館學報》
「正像賈桂琳‧伍德森在《羽毛》中引用了艾米莉‧狄金森的詩一樣,她也在這本書中引用了說唱藝人杜派克‧夏庫爾的音樂作品,從他的歌曲中描繪出非裔美國人所遭遇的不平等。」——《出版人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