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認為這只是小事嗎?
就像世界上的許多大城市一樣,或是與其他的地方相同,霸凌的事件一直不斷地發生。十三歲的尼可拉斯正被一名同學恐嚇,他不清楚對方的動機,更慘的是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受到同學的威脅,尼可拉斯感到非常絕望,他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辯護,然而,他的父母親卻義憤填膺的報警,更揚言提出訴訟,他們激動地表示:「我們又不是在芝加哥!」。由於警方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他們無奈地告訴尼可拉斯一家訴訟不可能成功,但尼可拉斯的父親仍堅決提告。
《不是芝加哥,更不是這裡》(Nicht Chicago, nicht hier)於1999年甫出版便造成廣泛的討論,書中的主題,霸凌,是長年被大人們視為不具殺傷力的惡作劇,直到校園暴力被社會重視的今天,本書已成為德國學生的必讀讀物,也是經典之作。
尼可拉斯生性害羞、不善與人往來,直到一名轉學生卡爾的加入,尼可拉斯體貼卡爾對環境的陌生,時常與卡爾一同放學,也因此兩人自然地被老師分在同一個小組。當卡爾第一次到尼可拉斯的家,他順手牽羊了一張CD,尼可拉斯雖然看在眼裡卻也束手無策,之後,卡爾又對尼可拉斯的CD撥放器起了貪念,不過尼可拉斯這次卻鼓起勇氣拒絕。
拒絕卡爾之後,尼可拉斯發現他最心愛的寵物兔子離奇失蹤,不久他也接到卡爾的恐嚇電話,他懷疑兔子已經遭遇不測,且自己可能隨時也有危險,擔心害怕的尼可拉斯表現日漸異常,雖然他的父母察覺有異,卻也一無所知。直到某一天放學,尼可拉斯遭到卡爾及其他夥伴的毆打,他只能滿身是傷的回家求助父母。
本書最後在老師與雙方家長的一場對話中落幕,施暴的卡爾最終沒有受到懲罰,作者巧妙安排開放式的結局,希望透過整起事件的發生,描述那些看似微小的暴力如何產生,也引領讀者深刻自省:如果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你還會認為這是小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