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討論:
我們「應該」或「一定」要隸屬於某個群體嗎?
有什麼方法,可以展現自己的興趣與特質,找到頻率相同的人?
看到被孤立於群體之外的少數朋友、同學,我們可以如何釋出善意了解他們?
即便是格格不入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在人群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
下雨了,所有人都撐著傘,只有雨衣男孩一人覺得格格不入。
要怎麼樣讓自己看起來合群一點?倒立呢?試著融入傘下躲雨的人群呢?嗯……好像沒用。
接著他遇見了和他一樣感到格格不入的雨衣男孩。為了看起來融入一點,他們找來了屬於自己的雨傘。但是,最初的雨衣男孩依然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小群體,他禮貌的和大家告別。
他依然覺得很難過,融入群體真的這麼困難嗎?直到他遇見了一個戴著眼鏡的雨衣女孩。也許他們需要的不是人人都需要的一大把雨傘,而是兩個寂寞的靈魂,因為相遇而了解,他們就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彩虹。這部作品來自長年關注兒童權益、特殊教育的澳洲資深編輯與作家妮基‧弗爾曼。透過一則簡單動人的故事,將孩子格格不入的不安刻劃的恰如其分,也透過不斷的嘗試,雨衣男孩肯定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他在茫茫人海中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