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Bringing Up BéBé)遇見《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就是這本教養回憶錄《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Weather》,敘述一名母親探索:北歐崇尚以自然戶外生活為中心的教養哲學,才能孕育出健康而快樂的二十一世紀孩子!
本書作者在瑞典土生土長,嫁給美國老公後,搬到美國印第安納州一處小鎮,開啟兩人的家庭生活,並很快發現自己喜愛戶外活動的生活方式不符美國規範。
在瑞典,無關氣候好壞,孩子們整年在外嬉戲;讓新生兒在天寒地凍的河裡裸泳,也是常態──這是瑞典醫師推薦的一種訓練。相反地,在美國,她發現提供給孩子遊玩的戶外設施幾乎是塊荒野。學齡前的美國孩子,必須開始學習學術核心技能(academic skills),不過在瑞典,同齡的孩子在戶外爬樹、抓青蛙和學習如何施肥。作者很希望自己的女兒享有戶外生活的自由,與她小時候在瑞典生活一樣。糟糕的是,作者放任女兒在外遊玩的舉動,引來美國兒童保護服務局(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的關切,甚至罰款她讓孩子自顧在溪邊玩耍。這項處罰行動,令她困惑不解,開始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表達不滿和困惑,探討了她生長地方(瑞典)與定居之地(美國)的教育準則和教養哲學,大相逕庭。
北歐這句著名的哲學諺語:「沒有壞天氣,只有壞穿著」(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bad weather, only bad clothes)也是開啟她在美國生長的孩子得到最好生活之鑰嗎?如果她將北歐觀念,如「friluftsliv」(野外的自然生活)和「hygge」(共享溫馨時光、心滿意足的幸福)灌輸給孩子,將能改變他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嗎?
為了致力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法則,作者決定從自己的童年生活出發,開啟一趟六個月的瑞典之旅,尋找這些教養問題的答案。
這本書運用第一人稱口吻敘述,強調孩子在戶外活動的重要,也勾勒出北歐教育文化為何能教養出比較健康、開朗和有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