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感到生活負荷過重、過於疲累?如何停止這一切呢?
德國著名暢銷作家Michael Winterhoff做出一份驚人的研究報告:一般認為,現代生活充滿超負荷和高壓力,其實是個迷思。我們每天承受這幾個症狀:壓力、數位超載量、缺乏孩子成長期的自信技能、或者恐怕工作上的衝突。難道我們不能做些什麼來對抗這些嗎?當然可以。
在時代的巨輪不斷推進之下,人類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卻也造成另一股擔憂。越來越多的人面臨事業的瓶頸時,無法貫徹始終地完成任務,即便是成年人也經常畫地自限,不願意承擔過多的責任,也無法獨立且長期的思考。這樣的人通常對現況感到漫不經心,他們不會思考未來,也不在意自己的成就,因為他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不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有預期的效果。
當越多的人對未來不抱期望,或是無法展現生活的熱忱時,這股低迷的風氣如同一顆越滾越大的雪球,最後擴及整個國家,例如許多道路或是學校的修繕品質不若以往;不論基礎教育乃至大學精英教育系統的水準也急轉直下;罷工事件的頻傳癱瘓大眾交通;為民服務的政治人物只關心連任,即便制定錯誤的政策,也不願意承擔後果甚至企圖掩蓋事實。在這股風氣的蔓延之下,社會將越趨不成熟及幼稚。
這般散漫的社會氛圍並非短時間內形成,作者認為現今的社會缺乏一個長久且有希望的共同目標,導致人們失去動力,此外,身在數位化時代,人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隨時隨地應付瞬息萬變的狀況,且資訊不間斷且迅速地推陳出新,已超出人們心理的負荷,一則則的最新消息如同排山倒海的壓力,剝削了人們放鬆身心的時刻,也讓人們過度依賴手機、網路等通訊設備,無法與自己獨處。
這些令我們畫地自限,逐漸喪失承擔責任感、做出明智決定和長遠思考。從經濟、政治和其他制度的行為模式,在在指出我們正朝向一個嬰兒期社會。由於人類心靈的發展是個長久過程,沒有一個簡單的措施可以迅速提升社會風氣,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先調適個人的行為,包括人們應懂得篩選媒體,政府應有更多的政策保障人民,另一方面,人們在提升物慾及生活品質的同時,學會保護及增進心靈,並向電子設備「請假一天」,以瑜珈或冥想取代。當每個人改變了習慣,自然一掃生活負荷過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