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當畢卡索變成畢卡索的故事!
一名無名的年輕畫家從巴塞隆納抵達世界藝術中心巴黎後,如何搖身成為20世紀最大膽、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多年來,坊間有許多書描述畢卡索,不論是他的生平,還是他的作品評論,但從沒有減弱人們對這位藝術家的興趣。本書作者Miles J. Unger帶讀者回到畢卡索的年代、他居住的地方、他認識的朋友、他創作的畫作,探索他驚動世界的過程和原因。
1900年,18歲的巴勃羅.畢卡索首次踏足金光燦爛的藝術之都巴黎,經過幾年的貧窮和被忽視的創作生活後,他慢慢成為了波西米亞風格的畫家、雕塑家和詩人群組的領導,在酒吧歷經無數個夜晚的討論,才與他的朋友做出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
此後的大部份時間,畢卡索住在蒙馬特區洗濯船(Bateau Lavoir)的骯髒房子裡埋首創作。就在這裡,他遇到自己生平第一個真愛Fernande Olivier。畢卡索長時間思考如何改變他的藝術,從象徵的女神到立體怪獸,經過多年的奮鬥,雖然很多時讓人絕望,但當畢卡索回望過去,他仍認為自己擁有快樂的人生。
畢卡索的藝術風格,首先遊走於前衛圈,後來加入大膽的收藏家小團體中,包括美國作家和詩人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和雷歐.史旦(Leo Stein,後改名為Alice B. Toklas),在1906年,畢卡索開始他傑作《亞維農的少女》,靈感來自開創性的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塞尚(Paul Cezanne)和非洲部落的雕塑風格,再加上觸目驚心創造力,他創造一幅奪目和擺脫了透視經驗的現代作品,這畫作是如此震驚藝術界,甚至他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唯一只有他的同事喬治.布拉克(George Braque)明白他正在嘗試著做什麼,在往後幾年,他們兩人協力創造立體主義(Cubism),並成為20世紀藝術世界中最革命性和影響力的運動。
這是一個關於擁有獨特創作天賦的天才藝術家的故事,揉合鼻酸與勝利的故事,穿插絕望和錯亂,就發生在世界最迷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