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街的殺人犯》(The Murderer of Warren Street)引人入勝、驚險緊張,且與眾不同的真實歷史,講述關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革命份子 – 伊曼紐爾‧巴特爾米(Emmanuel Barthélemy)多舛的人生故事,以至最後犯下雙重兇殺案,於1855年在倫敦受絞刑處死。
巴特爾米於1823年出生在法國一個普通的勞工階級家庭,其生平事蹟因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曠世巨著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而留名千古,因為《悲慘世界》這本小說正是以巴特爾米的故事為藍本寫成。
1848年,巴特爾米參與「法國六月革命」(the June Days of 1848),並動員起義者在巴黎四處的街頭巷弄築起街壘,以對抗政府軍。這場原本由巴黎工人發動的示威遊行演變為武裝起義,約17萬巴黎市民在四天的起義事件中英勇對抗殘酷無道的政府軍。但寡不敵眾,在政府軍的強力血腥鎮壓下以失敗收場,起義者有上萬人遭槍殺,超過二萬人被捕或遭流放。血氣方剛的巴特爾米當時年方16,就已是個熱衷政治的激進分子,也因這次起義失敗而被捕入獄。被判死刑的巴特爾米可說是和死神擦肩而過,因他冒生命危險,從被囚的牢房房頂逃出,越獄成功。
巴特爾米成功越獄後喬裝打扮成神父,於1850年離開法國後前往英國,在倫敦結識了幾個當時頗富盛名的革命人士並與其成為好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也是其中之一;爾後巴特爾米墜入情網、策劃政治暗殺行動,導致巴特爾米步上被絞刑處死的人生終途。
《華倫街的殺人犯》(The Murderer of Warren Street)是一部依據歷史考據的真實故事,然而情節之精彩,與小說相比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書中詳實描繪著當時熱鬧忙碌的巴黎和十九世紀的倫敦街道,讀者在書中緊跟著巴特爾米—令人又懼怕又敬佩的男子,不論是在槍林彈雨的街頭動亂中對抗君主統治,還是在流亡倫敦後與人爭鬥,被捕、判刑、走上絞刑台…,會忍不住受書中情節所吸引、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
伊曼紐爾‧巴特爾米(Emmanuel Barthélemy)其人其事至今仍被視為歷史上一段無關痛癢的小插曲。但他的生命是這麼地不平凡、轟轟烈烈!他是街壘戰士、越獄犯,更是革命家;在倫敦和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爭吵,更曾與他人進行英格蘭最後一起的決鬥,甚至連最後走上絞刑台也是為了保衛他心愛的女人。至今巴特爾米的蠟像仍陳列在杜莎夫人蠟像館恐怖屋(Madame Tussaud's Chamber of Horrors)中,多年來一直是該館所珍藏的展示項目。
本書在這奇特、由密謀和叛亂構成的黑社會中點亮了一束光,讓巴特爾米的故事重現讀者眼前,其中所蘊含的熱情和叛逆,在在都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提供了多得令人驚訝的教訓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