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中文書
英美暢銷排行榜

 

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17-03-15
The Great Quake: How the Biggest Earthquake in North America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net
Henry Fountain
Crown Publishing
Aug. 2017
304pp
書籍編號:
03-9540
已有電子書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一次芮氏規模9.2級的地震,引發科學界一場激烈爭論,誕生板塊構造學說。

歷史上北美洲有記錄的最大的地震,發生在1964年的阿拉斯加的大地震,催毀了城市瓦爾迪茲(Valdez)與湮沒沿海村莊切尼加(Chenega)。科學家派人去尋找地質線索,以解釋這次地震動態的原因,從而引起後來頗具爭論的板塊構造學理論(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對許多人來說,不管是居住在地震帶與否,地震無疑是恐懼的來源,直至1964年,在地震學界中出現一場討論,有關實際引起土地震動、轉動和斷裂的真正原因。在《The Great Quake》一書中,作者Henry Fountain的敘述,帶領讀者進入因地震而滿目瘡痍的阿拉斯加城鎮的內部,還有科學界激烈爭論到最後同意的板塊構造理論的經過。

在1964年3月27日下午5時36分,有記錄已來最大的地震在北美發生,也是世界有記錄以來第二大的地震,高達里氏地震規模的9.2級,癱瘓阿拉斯加,催毀沿海城鎮和村莊,在這個相對居住密度極低的地區發現130多人死亡,以及無法想像的巨大自然力量。作者在書中重建在切尼加村、瓦爾迪茲城和安克拉治城的村民和市民的生活,敘述人煙稀少的美麗地區的地理,以及高聳的山峰和20英里長的冰川,揭示地震在這些城鎮、建築和居民造成的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地理學家George Plafker,研究阿拉斯加地質構造多年,在威廉王子灣(Prince William Sound)進行地震後調查,研究和分析地震的原因,最終發現板塊構造之謎,並否定垂直斷層引發地震的錯誤。他的研究帶來板塊構造理論的爭議,也為日後地球板塊研究統一的理論,帶來科學界的共識。讓人類能更進一步地了解如何與為什麼會發生如此致命的地震,並就未來另一次大地震的到來,我們應如何作好準備。

 

● 作者簡介

Henry Fountain,是一名在記者和編輯,在《紐約時報》任職超過20年,大部份時間負責科學版,在1999至2009年期間,他在「科學時間」版撰寫每周專欄「Observatory」,也曾是「星期日觀察」的編輯,以及《時代》雜誌開創性科學專頁「Circuits」的首批編輯,在《時代》之前,他曾任職於《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ew York Newsday》和《Bridgeport Post》。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