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亞馬遜生物技術暢銷排行#3
★德國亞馬遜遺傳學暢銷排行#4
★德國亞馬遜生物工程暢銷排行#4
表觀遺傳學告訴你:為甚麼同樣的基因,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過去的基因工程學中,人們普遍認定基因論定學派,認為基因承載著我們被賦予的天性,舉凡智商及疾病,乃至攸關藝術的創造力,甚至是犯罪與否,皆與基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該學派也認為基因的序列及性狀,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換言之,基因的不可逆性決定了每個人的一切。
當基因論地學派屹立不搖時,歷史的記錄卻呈現不同的看法。在瑞典的某個小鎮,由於作物的收成與天候呈現緊密的關係,因此當地居民時而面對豐收,時而面臨饑荒。直到1990年代,遺傳學家依據推測的年齡,分別找出饑荒及豐收年代的孩童,他們發現身處饑荒時代的孩童,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病症,也較早衰,而生長在物資較充足年代的孩子,身體較健康,也更長壽。因此科學家推論,飢餓對人體產生的巨大壓力,及食物攝取不足,導致精子與卵子深受影響並有很深的印記,足以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狀況。
接著,類似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果。荷蘭的科學家也發現,在二戰大饑荒時代的孕婦,因攝取的營養嚴重不足,導致其孩子比戰後嬰兒潮的孩童更容易罹患疾病,且在饑荒時代成長的孩子終生仍受代謝疾病所苦。這似乎暗示著即便基因的序列不改變,卻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引發基因性狀的改變,也是「表觀遺傳學」的概念逐漸形成的時候。
直到1999年,瑞典科學提出基因的可逆性,引領「表觀遺傳學」的誕生,該學派主張即便由母體產下的孩童基因序列不變,然而因為生活習慣、飲食、情緒壓力等外在因素,基因便自我產生記錄,改變外顯行為。這個概念也說明了為何同卵雙胞胎的孩子們,不論生理或心理,有時存在著極大的反差。
即便人類對基因的研究有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現階段基因工程的發展仍然有限。《遇見你的第二基因》(Treffen sich zwei Gene)將引用大量實驗證明,向讀者介紹「表觀遺傳學」的新穎概念,並希望人們抱持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