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學習思考與感知?
腦與心如何互動?是哪裡決定一個念頭真正落實到行動?為了揭開人類如何學習思考與感知的謎底,數千年來,人們不斷地徘徊在大腦複雜的世界裡。經過數不清的假說及論證,人們逐漸跳脫以哲學家為主的思想,推測大腦的形狀及構造,皆是腦神經科學的重要基石。
自古希臘時期形成智慧與靈魂的概念,包括柏拉圖在內的哲學家們,認為靈魂與精神如同泉水一般湧出,因此深信「心」主宰了人類的思考及學習;直到中世紀時期,神學成為主流思想,人們普遍相信靈魂由神所創造,「神」賦予人類心靈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2世紀,人類對大腦已有初步的理論,礙於違背神學信仰及聖經,這些理論時常被駁回,然而人們始終疑惑:所謂神性的大腦,究竟如何與人體連結?
即使腦部的理論時常遭宗教否決,大腦的理論仍不曾間斷地推進,如16世紀德國格雷戈爾.賴施(Gregor Reisch, 1467-1525)提出腦室的概念,他認為大腦分為不同的區域,掌管感知、情感、理解與記憶力;18世紀英國解剖學家湯瑪仕.威利斯(Thomas Willies, 1621-1675)解剖貓腦,逐漸使人們相信大腦與感知有著密切關係,直到近代腦神經科學家羅傑.斯佩里(Roger Sperry, 1913-1994),證實左右腦獨立掌控學習與感知的能力,或20世紀的鏡像神經元理論,使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越趨成熟。
腦神經科學的發展已歷經數千年,時至今日,許多科學家仍不斷探索大腦,推陳出新不同的理論。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闡述艱澀難懂的理論,娓娓道來腦神經科學誕生的歷程,使讀者了解大腦的發展,是一本寓教於樂的大腦研究史。
作者上一部暢銷科普書《蜜蜂的智慧》(Die Intelligenz der Bienen),中文書訊請參考:http://www.nurnberg.com.tw/index1-2.php?bookno=03-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