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概念影響建築設計近一個世紀的發展。 人類一直在追求更新、更大、更有效率,這不僅呈現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時裝潮流之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大樓也是一樣,於是出現所謂的「過時」。過時的建築被夷平再建,就像消耗品一樣,這些被認為失去價值和實用性的建築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 1910年春天,數百名工人沒日沒夜地工作,拆毀紐約的Gillender大廈,它曾是世界上最高的辦公大樓,然而,它要讓出位置給更高的摩天大樓。當時的《紐約時報》對於有人竟然願意毀掉有13年歷史的建築物而感到困惑,認為這舉動是「如此無情」。除了Gillender大廈之外,在紐約,原來的中央車站、廣場酒店、西聯大廈、塔樓大廈也被夷為平地。它們都是一代人記憶中的都市古跡。 在《過時》(Obsolescence)一書中,作者Daniel M. Abramson考察了這種建築消耗品的概念,探討了建築失去價值和實用性背後的邏輯。他指出,「新的必然比舊的好」這個觀念有助於人們適應現代社會和資本主義的迅猛變化。因此,「過時」的理念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上世紀60年代,世界上許多建築師接受「過時」的必然性,採用靈活的模組化設計,推出了開放式學校、辦公室、實驗室和博物館,還有框架式的建築群。有些建築師更進一步唾棄常規和慣例,設計出短期的可消耗建築物,以此體現人類的選擇和自由。其他建築師則感到震驚,奮起抵制這一理念,最終讓人們向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選擇保護而不是浪費資源。 作者探討「過時」觀念的興起和消亡,突出當下主流可持續性發展的建築理念。從回收利用和歷史保護,到後現代主義和環保設計,呈現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建築設計史。
Daniel M. Abramson,是塔弗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藝術史副教授,也是該校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其著作有《Building the Bank of England: Money, Architecture, Society, 1694–1942》和《Skyscraper Rivals: The AIG Building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Wall Street》等。
「Daniel Abramson用設計概念解讀社會對『過時』的反應。這是 過去一個世紀的建築潮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保守主義、粗獷主義、歷史保護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最連貫、最有力的解釋。本書得出的結論非常明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取代了一切,『過時』的概念本身已經過時了……最終,過時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是證明了一切都在變化。」——《Times Higher Education》 「這是一部極具有說服力的作品,探討建築思想中『過時』一詞的起源。」——《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