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中文書
英美暢銷排行榜

 

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16-09-07
The Feud: Vladimir Nabokov, Edmund Wilson, and the End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Alex Beam
Pantheon
December 2016
224pp
書籍編號:
03-9168
已有電子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美國亞馬遜歷史傳記暢銷書!

十九世紀兩位文壇大人物摧毀患難友誼的始末,一場諷刺意味濃厚(也很悲傷)的筆戰!

1940年,身無分文的俄羅斯流放犯納博考夫(Vladimir nabokov)抵達美國,尋求庇護,除了靠翻譯賺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也在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博物館」兼任研究員。隔年,他轉任到衛斯理女子學院教授比較文學,當時只是暫時的聘任,直到三年後才正式獲聘,負責俄語教學。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他,就算有工作,收入卻不穩定,逼得他為了生計,必須勤於筆耕。直到他結識當時執文壇牛耳的作家兼文評的威爾森(Edmund Wilson)後,納博考夫徹底改頭換面。

威爾森與納博科夫可謂是英雄惜英雄,很快地,威爾森成為納博科夫的良師益友,將他介紹給自己認識的每位有名望的編輯,安排他為《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撰寫書評。即使他們飽受政治分歧的攪擾,彼此間的親密友情仍在對於俄羅斯文化擁有共同興趣全然綻放。

納博科夫陸續發表多部作品,尤其《婁麗塔》(Lolita)問世後,他的名氣水漲船高,成為文壇大人物,搖身成為有錢人。威爾森欣賞他的才氣,他的年輕美麗妻子也崇拜他,不過納博科夫的高知名度,爆發了他與密友威爾森長年累積下來的不滿。當納博科夫發表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出了名難譯的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他們多年友情宣布決裂。因納博科夫在譯本中運用大量注譯,令人難以閱讀,威爾森就在《紐約書評》狠狠評擊納博科夫的譯作,納博科夫當然也不甘示弱地筆戰反撲。彼此越來越具攻擊性的文字,流洩出兩人的好鬥爭辯、矜負不讓、政治理念相左。

一場二十五年的老友變冤家,成為文壇茶餘飯後的話題。本書作者Alex Beam是一位《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曾撰寫過兩本關於俄羅斯的著作,因此,威爾森與納博科夫的故事引起他的探索興致,透過兩人生前來往的私人書信、周遭友人的敘述與紙上筆戰內容,剖析了兩位實力相當的文壇高手對於俄國的語言、文學、歷史與政治的理念與追求。

 

● 作者簡介

Alex Beam has been a columnist for The Boston Globe since 1987. He previously served as the Moscow bureau chief for Business Week. He is the author of three works of nonfiction: American Crucifixion; Gracefully Insane; and A Great Idea at the Time, the latter two were both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s. He has also written for The Atlantic, Slate, and Forbes/FYI. He lives in Newton, Massachusetts.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