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的動居,但是與自己的獨處是必要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旅行。繼《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和《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後,《紐約時報》記者暨專欄作家Stephanie Rosenbloom將引領妳找到與自己旅行時所感受到的歡愉,以及重新認識自己的動力。
與家人或朋友一塊旅行,一直被認為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與親近的人一起旅行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許多不愉快的事情——為了一張地圖爭吵、為了去哪個博物館爭論、因手機沒電而感到惶恐不安、因吃什麼而鬧得不可開交。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根本無法感受旅行的快樂。
與之相反地,一個人的旅行經常被視作是單調乏味的,因為我們害怕孤單,常常對獨自吃飯的人投以同情的目光,因此,人們覺得獨處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沒有必要去感受與經歷。實際上,獨處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
在《Exquisitely Alone》一書中,作者與我們分享她自己獨處時所感受到的歡愉。她計畫到伊斯坦堡、巴黎、佛羅倫斯、紐約等四個城市旅行。這次旅行主要是為了一些感官上的體驗,包括品味生活、懷舊、想像、視覺享受等等,然後分享自己在這些城市所看到的人、事、物,以此證明:獨處充滿魅力,而且具有充分的科學根據。
她也藉由自己的經歷向大家提出一個十分獨特的想法——如果你想更好地跟自己相處、跟他人相處,偶爾的獨處是必然的。獨處時,創造力與靈感都會源源不絕地滋長。
你對精緻的獨自旅行的想法是什麼呢?有人或許覺得旅行就是一種象徵(如何找到我想像中的巴黎?),也有人會從中獲得靈感(我過去怎麼從來沒有這樣旅行呢?),更多人會從中獲得介乎兩者之間的特殊感受。
本書作者在《紐約時報》撰寫關於獨自旅行的專欄文章後,引起巨大迴響,無論是年輕人或老人、單身者或已婚人士、父母還是孩子,都能認識到獨處時的冥想力量,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最好時光,不再因無人陪伴而感到孤獨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