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暨本書作者Alexander Harcourt在東非肯亞出生,他的祖先來自英國,並帶有挪威血統,現居於美國……若將他的家族遷移擴展至全人類,推演五萬年來的人類發展,便能發現人類的命運與生理及地理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是一本跨越五萬年的人類學歷史!
作者運用詼諧有趣又易於理解的敘述法,從解剖學到生理學、從文化差異到人口密度,告訴讀者:圍繞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如何塑造與影響人類的發展?
人類的發源地在哪裡?
為什麼熱帶地區的居民比生長在北極緯度的人更多樣化?
作者不僅解答了這些疑問,更解釋了人類如何在地球上生長擴散?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又如何讓生活在不同地帶的人出現不同的特徵?什麼原因造成其他物種不能像人類一樣分佈在全世界?人口比例如何影響地理環境?書中敘述的故事還有:
√ 極地和島嶼環境影響人類和動物的身高和代謝系統。
√ 島嶼居民體形較小、較矮和較慢的新陳代謝,因為要保存食物和能力,以備隨時被困在島嶼的可能;
√ 北極居民體形大,以達致身體保存熱量,較大的身體意思是有更多的空間保留更多熱量;
√ 皮膚顏色也跟地理因素有關,太陽曝曬會破壞維他命B9(葉酸),它是人類生產胎兒必須的成份,因此,五萬年前,當人類大部份時間都在戶外時,膚色變深,用以保護人類;
√ 反過來,較冷的氣候沒有太多的陽光,蒼白皮膚曬太陽能產生維他命D,否則鈣質會不足,引起佝僂病(缺鈣),深色皮膚的人移民到北方氣候仍然會受到佝僂病之苦,除非他們提高攝入維他命D;
√ 土著飲食習慣明顯反映在生理上,例如許多祖先不是來自歐洲地區的人都無法消化奶類食物,或是只有種族上日本人才能完全消化海藻;
√ 直至幾十年前,牛奶成為食物和舒緩非洲飢餓計劃的主要食糧,但大部份的人無法消化牛奶,實際上令問題變得更嚴重,甚至讓部份人生病。
透過這一本飽含知識的著作,作者敘述人類五萬年來的進化與先史學(人類第一次橫跨白令海峽沿岸到北美洲的遷﹛)中多樣人類的原因,讓讀者明白人類為什麼是人類、如何成為人類、從哪裡來、以及如何繼續被生物地理學的強大力量所塑造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