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是一個令人產生不安的名詞。當我們讀到二次大戰納粹德軍在集中營的虐殺暴行、非洲盧安達(Rwanda)的種族滅絕事件,又或者電視新聞報導小孩被禁固虐待和飢餓至死,我們都會感到毛骨悚然,甚至拒絕聽下去,我們會認為做出這些行為的人是惡魔的化身,指責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根本不是人的行為。
若將這些人的行為界定為「人類非理性」的行為或「非人性」的行為,就能否定人類「殘酷」的一面嗎?神經科學家暨本書作者 Kathleen Taylor 提出一個具啟發性的思考與分析,指出:殘酷是人類本能的一部份,就等同於「愛」和「善良」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殘酷的本質。透過這本書,作者揭露出我們的情緒與信念如何促使我們變得麻木不仁、殘酷成性,尤其是在過分壓抑的情況下。
作者說:人類可以十分殘忍,因為殘忍的概念來自道德的規範,是人類在群體社會中生存的法則,如果這些法則在一個特定的政治環境或文化中不存在,人類殘忍嗜殺的一面就會浮現。作者透過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歷史分析人類殘酷的來源,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連環殺人魔?我們對殘酷的真實感覺是怎樣?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麻木不仁?我們可以制止殘酷的行為發生嗎?我們有必要理解何謂殘酷,如何激發殘酷的行為,以及人腦的在這些行為形成時的運作,這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關乎整個社會的問題,因為暴力行為隨時發生在我們的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