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培拉(Canberra)是澳洲的首都,位於澳洲東南部的雪梨與墨爾本之間,座落於貝利吉芬湖畔。在1912年,美國芝加哥有位著名的建築師沃爾特.貝理.葛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參加了當年澳洲新都市設計比賽,他所設計的完整都市計畫圖在137個方案中拔得頭籌,澳洲政府以此設計圖開始將坎培拉規劃成一個花園城市。
從空中鳥瞰可看到坎培拉被劃分為各類幾何圖形,設計精妙,看過的人無不讚嘆,其城市設計是世界公認的成功典範,後來由於經過了經濟蕭條與兩次世界大戰使坎培拉的發展腳步慢了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葛里芬的傑作就成為今天寧靜而有姿色的坎培拉,到處都是公園和花園。人口雖然只有三十萬,卻是舉世知名的國際都市,風情萬種,素有「花園都市」的美譽。
這一位來自外地的葛里芬是何許人?他為何大老遠從美國芝加哥跑到澳洲坎培拉來?他原先的設計目的又是什麼?作為他的妻子、助手,又同樣是建築師的Marion Mahony Griffin在這份城市計劃上擔當著什麼樣的角色?《Grand Obsessions》一書正是這位「花園都市」總工程師和他妻子兼助手的一生故事及他們的設計。
格里芬是伊利諾斯州大學建築學學士,他的作品曾經被美國著名的建築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輕視,後來他接受著名風景師西蒙德斯(O. C. Simonds)的建議,開始注意在設計中更加突出園林景觀,這也是後來他的方案能被選中的重要原因。在格里芬的設計方案中,他大膽地提出了建造了一座和自然融洽的城市構思:整個坎培拉市以國會山為中心,建造放射型的城市街道,每一街道指向組成澳洲的所有州區,高聳的國會大廈象徵權力中心,又代表全國的心臟。
這一設計贏得了澳洲舉國一致的贊許,並獲得了聯合國城市設計金獎。整個首都建設工程歷時長久,1927年才舉行開工典禮,而 1929年的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延緩了建設速度,國會大廈前的中心湖到1963年才建好,而新國會大廈直到1988年才建成,澳洲人為紀念格里芬的貢獻,以他命名了這個人工湖。
坎培拉的建設者還有一點高明之處是他們善於預見城市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如他們為了控制市區規模,根據霍華德的規劃理論,新建了4個衛星城市。同時,根據城市人口、年齡的發展變化統計出每年達到婚育年齡人數、兒童入學數、需要進養老院人數,從而確定要蓋多少住宅、托兒所和養老院,真正做到了有序規劃。格里芬不僅是一位建築師,他也是一位繪畫家、攝影師和精確的城市規劃師,打造了一個永恆不巧的城市。
這是一本集結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