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凡高的作品、朱銘的雕塑、街上的塗鴉、五歲小孩的勞作,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可以是喜悅,也可以是悲傷或也具啟發。從有人類開始,就有藝術創作,我們也嚮往欣賞藝術品,至今已跨越好幾千年,我們不得不承認藝術是全球人類的經驗所得,但藝術何以存在?我們為何享受藝術帶給我們的樂趣?又為何世界會有不同的藝術傳統,而他們如何相互影響?
國際知名思想家Ben-Ami Scharfstein在新作《Art Without Borders》以他的博學和研究,探索以上的問題。他認為:藝術是人類感官和想像結合的一種體驗。他以最新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層面探討,列舉了印度、中國、歐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著名藝術作品,解開藝術這種非語言性的創作與人們的關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他瞭解傳統藝術被接受或被蔑視的原因,也探討歐洲和非歐洲藝術家對世界的影響,以綜合評論世界主要的藝術文化。
作者認為藝術的好惡沒有所謂的一致性,藝術其實是一種對比。如果沒有對比,人類基本上是盲的,而藝術和購買藝術品的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就像送禮者和收禮者一樣,對藝術的偏好就好像我們習慣用左手或右手。只要我們明白藝術無界限,便能接受更多不同的藝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