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週期表》深入淺出闡述影響近百年科學發展的知識
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07-07-13
The Periodic Table: Its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Eric R. Scerri
OxfordUniversity Press
Sep. 2007
368p
書籍編號:
03-492
已有樣書,歡迎索書審閱!
● 內文簡介

「化學元素週期表」(The Periodic Table)堪稱是現今科學最有影響力的圖表,也是化學的精髓所在,包含了各科學範疇的基本原素。《化學元素週期表》(The Periodic Table)這本書以范史邦(Jan van Spronsen)在1969年出版的「化學元素周期系統」(The Periodic System of Chemical Elements)的經典著作為藍本,前瞻性地評估現今物理學如何放大解讀這個週期表。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去年出版此書後,贏得許多讀者的青睞,是他們這兩年的長銷大眾書之一。

這本書一開始就向讀者概括週期表和各元素的重要性,又列出化學家和哲學家以各種方法驗證,藉以解釋「元素」一詞,有系統地闡明早期的發展如何引領元素的分類,包括近代化學之父拉瓦節(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和著名英國科學家道耳頓(John Dalton)的研究,還會討論先後發表的六個獨立週期表的化學家如德貝萊納(Johnann Wolfgang Dobereiner)和格梅林(Leopold Gmelin)等。

書中利用兩個章篇為讀者介紹門德列夫(Dmitri Mendeleev)。他是首位創作「化學元素週期表」的俄國化學家,他於1869年依據原子量大小的資序排列出週期表,當時的化學家認為他的研究很不實際,走火入魔,但他力排眾議,發現元素的性質與元素的原子量之間的關係,於是開始收集已知元素性質的證據,藉此驗證元素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週期性的規則變化經過多次試驗,排成了包含六十種元素的週期表。

那個時代已確知的元素不過四十多種,門德列夫按照原子量排列週期表時,表中已留下多個空位,他相信每一空位定有一種元素,只是尚未被發現而已。近代科學家發現,元素的性質有週期性存在,但依據的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即是原子核中質子數目的大小排列,而隨著各種新元素如氬、氦、鐳等相繼被發現後,現時教科書內的週期表共有103種元素,其中88種是天然存在的,其餘為人造元素,而週期表也從化學家轉到核子物理學家手上靈活運用。

德門列夫的研究發現,大大地影響了物理學的發展,包括後來出現發射線和元素同位性等的理論,以至發現到後來,天體物理學的元素和物理學的數字都習慣性的傾向利用化學元素週期表來印證。此書以深入淺出的例子和故事,增長讀者對影響近百年科學發展的「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知識,讓人眼界大開,又用哲學的角度分析這科學發現,趣味盎然。

 

● 作者簡介

Eric R. Scerri 是美國洛杉磯力利福尼亞大學科學歷史和哲學系的物理學講師,也是《Foundations of Chemistry》期刊的總編輯。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