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79年,龐貝古城(Pompeii)因維蘇威火山(Vesuvius)爆發而遭遇劫難。而今,它的遺址已成了古羅馬社會與歷史的活化石。本書作者Mary Beard對龐貝遺址展開了深入研究,揭開了人們心中對這座古城的種種疑問。
龐貝古城建於西元前七年,面積約有1.8平方公里,有八座城門和十二座城塔,有一座可容納兩萬觀眾的競技場和五千人的劇院,可見龐貝城在當年是一個極繁榮的古羅馬城市。自1784年開始,義大利政府對龐貝古城遺址進行科學發掘,經過兩百年斷斷續的挖掘,這座沉睡在地下兩千年的古城有五分之三的地方已重見天日。1997聯合國將龐貝古城考古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成為旅遊義大利必參觀的景點之一。
這個城鎮在被火山灰掩沒之前究竟屬於那種文化風格?類似於加爾各答,還是更像科斯塔德爾索爾?它向我們呈現了古羅馬生活的各種方面,從習俗到政治結構,由飲食到宗教,還有奴隸體制和文學成就,而社會整體又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憑藉這座神奇的遺址,也許不僅能還原一個羅馬城鎮的歷史,還能再現古羅馬人民的「普遍」生活狀態。
作者為每個章節所加的標題已經流露出這本書的驚豔:口臭、腸內寄生蟲、耍把戲的猴子、單行街、猶太食物、缺水等,還有各個建築所反映的社會特性,如「伊希斯神殿」的設計像張開雙臂,給人容納多元的文化的聯想;「米南德之居」凝聚了高超的建築工藝;「郊外溫泉澡堂」讓我們從公共浴室引申到對衛生問題和色情文化的探討;「尤肯圖斯之屋」內的154塊石碑,清楚地記錄了屋主的家族史;「阿波坦查大道」上的速食店展現了當時的飲食文化和街頭生活。
書中配合多幅圖片,帶領我們回到古羅馬的城鎮,繼續對這一遺址進行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