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07-07-13
After the Golden Age: Romantic Pianism and Modern Performance
Kenneth Hamilt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007
320p
書籍編號:
03-455
已有樣書,歡迎索書審閱!
● 內文簡介

現代人聽音樂演奏會時,被教育不准在未完成的演奏下拍手,否則將會遭來旁人的白眼,也會被認為「沒禮貌」或「沒常識」?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蕭邦和李斯特的時代,人們喜歡在音樂演奏進行間拍手,因這是對演奏者的讚揚表現。在英國知名鋼琴家,也是作家的Kenneth Hamilton在著作《黃金時代之後》(書名譯自:《After the Golden Age》)剖析過去和現今對於音樂演奏美學的差異。

約個人去「聽」交響樂團演奏,朋友總是推卻,認為古典音樂是精緻藝術,十分沉悶之餘,聽眾和演奏者之間也缺乏交流。其實這都是德國派哲學思想的興起,講求對藝術完整性的結果,在這之前的十九世紀,人們享受「看」交響樂團或音樂家獨奏,而非「聽」,那時候演奏家講究抒發情感,個人風格強烈,如李斯特(Liszt)、蕭邦(Chopin)等作曲家兼獨奏才子,並有美少年的樣貌,魅力迫人,受歡迎程度可與現代的流行歌手媲美;而演奏者更以演奏期間被觀眾的熱烈掌聲中斷樂曲而感到高興。

在英國鋼琴家Kenneth Hamilton的新作《黃金年代之後》裡,他以生動的筆觸大力剖析浪漫派鋼琴演奏美學與現代風氣的差異,講述從李斯特到帕德勒斯基(Paderewski)等偉大鋼琴演奏家的表演技巧和個人風格,以至獨奏演奏的發展,如何從狂歡的派對到正式的葬禮的演奏到今天的模式等。

在書中,作者引述了貝多芬(Beethoven)和蕭伯納(Bernard Shaw)的話,指出十九世紀時,觀眾的掌聲代表對演奏者的認同,李斯特在倫敦演出《但丁》交響曲時,因為觀眾過於寧靜,被當時的樂評指出:「觀眾寧靜的反應傳遞出對樂曲的不悅。」而當時的獨奏演出更重視情感的抒發,鋼琴家如魯賓斯坦(Rubinstein)、李斯特等不需背譜上台,彈錯時乾脆自己發展出新的旋律來;李斯特進場時,愛穿過觀眾席,與贊助者打招呼,又與朋友們閒談等,場面輕鬆熱鬧,完全無法想像今天聽交響樂或管弦樂團的情況。

這本書喚起了人們對鋼琴演奏技巧的黃金時代的認識,同時也傳遞了一個廣泛的訊息,就是演奏會、音樂表演和鋼琴表演並沒有什麼絕對或神聖的規定,現在很多的觀點和方式都是非歷史性的,無疑有部份是值得讚賞,但也有部份是荒唐得令人可笑的,讓人反思現在的演奏會窒礙了古曲音樂的廣泛性發展。

 

● 作者簡介

Kenneth Hamilton是著名的愛爾蘭鋼琴家兼作家,他曾世界巡迴舉行獨奏和單人協奏曲的表演,並定期性在電視和廣播電台演奏,又在BBC的音樂節目中教授音樂,他在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Balliol College)的博士論文中研究李斯特的音樂,並且多年來是英國伯明罕大學音樂系的成員。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