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充滿著各種不同的期望,有長期的,也有短期的,同時在不同的階段又有不同的期望。即使每個人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是對於我們抱持的期望是讓我們更積極達到目標,發揮愚公移山的大無畏精神?又或是純屬一種自我安慰的夢想?在《Mind over Mind》一書中,將會探討「期望」(expectations)對人們帶有什麼實質性和暗示性的影響?
過去,各個不同領域都針對「期望」這個人類其中一個心理因素進行不同的研究與解說。在醫學的角度,認為「期望」是一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又稱「假藥效應」);在﹛育的角度,「期望」等同是「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為「教師期望原理」);在專業世界的角色,「期望」好像「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當人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時,而改變行為的傾向),可是現今的研究員把「期望」從教育、醫學到犯罪裁判等單一層面,進而觀察與調查「期望」如何影響我們的腦部運作和思考?什麼時候「期望」能帶來無窮力量?什麼時候「期望」只是空想?
根據最新的「期望」研究,本書作者將帶領讀者認識一位提倡「虛假手術」(sham surgery)的醫生,透過不需藥理作用的藥物或洋裝的虛假手術,卻能讓病患信以為真的治療方法。此外,透過腦神經分析,讀者會發現愛賭成癮的大腦與「期望」的關係;讚揚和潛意識在「期望」中發揮的作用;同時展露運動員的思考方式,從而讓他們突破自己,達到更快、更高且更強壯。作者在書中還列舉許多有趣的例子:
√ 患有腫瘤的病人,許多時腫瘤變大或變小,跟使用藥物的最新效力測試報告有關;
√ 一群小學生在老師告訴他們擁有某方面的天賦後,他們都有出色的表現;
√ 運動員從沒有藥理作用藥物中得到好處,在注射帶有止痛成份的安慰劑後有出色的表現。
「期望」能夠療癒我們的身體,令我們在多方面變得更強壯、更聰明和更成功,又或者它只會讓我們更苦惱、打擊我們的心志,以及侵蝕我們的自由意志呢?如果我們能打開這個秘密,並且有效運用「期望」的力量,那個我們在各方面將會變得更強壯,不至跌入它的思考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