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曆法的發展是一本有趣的人文歷史,它包含著最早期的神話、自然科學、宗教,以及占星學的知識,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在《與時間共舞》(The Dance of Time)一書中,民俗學家暨本書作者Michael Judge將告訴我們西洋曆法的發展,以及它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的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西曆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巨大的變化。第一次來自蘇美人(Sumerian),第二次來自北歐的凱爾特人和日爾曼人,第三次則來自巴勒斯坦國,並且伴隨著基督教的崛起。作者在書中說明了每一次的變化對西曆、日期以及節日帶來的影響。
在古羅馬時代,一年只有十個月共304天,從一輪滿月到下一輪滿月的時間為一個月。每年始於春分,標誌著生長季節的開始,然而,羅馬人卻忽略了冬季的兩個月,因為他們認為這兩個月是潛伏著恐懼的死亡月份。但隨著對自然科學的認知,以及實際的需要,一年的日數漸漸增加,到現在的365天,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計算。
在書中,我們還會認識到星期一至星期日所代表的神,如星期四是雷神索爾(Thor)的節日,索爾是神族中最為強壯的勇士,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星期五則屬於牠的妻子弗蕾亞(Freya),弗蕾亞是北歐神話中的女神,也是愛神、戰神與魔法之神。還有「復活節」(Easter)這個名字起初與基督教無關,它是源於異教主義其中一個神厄俄斯特(Eostre)的名字,又名伊斯特爾(Eastre),她是北歐撒克遜民族的女神,兔子是專供厄俄斯特女神專用的聖物,所以有了復活節兔子(Easter Bunny),所以復活節兔子是非常古老的復活節象徵,象徵了春天的復甦和新生命的誕生。
作者在其簡潔文筆的背後深藏著智慧與幽默,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神奇旅程,這段旅程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延續至現代,並從中窺見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到底日曆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年、月、日的計算是如何演變的?日曆與宗教又有著哪些淵源?讀者都能夠在這本饒有趣味的書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