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一些最偉大古代珍寶的製作、失落與重現的歷史,同時也對博物館的本質與藝術的意義提出質疑。
1932年,安提阿遺址(Antioch:土耳其境內一座重要的古城)破土動工。經過多年的募款和層層信件往來,一支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團隊終於在沙漠中集結,探索這片乾涸的土地下蘊藏的寶藏。團隊原本以為會發現雕塑、壁畫、宮殿和半身像,但他們發現了考古學乃至藝術界迄今最非凡的馬賽克(mosaics:鑲嵌畫)。
總共有大約三百幅馬賽克,色彩絢麗,圖案設計精美,石塊和玻璃碎片堆積成壯觀的畫面。其中許多是巨大的、房間般大小的畫面,由富有的安提阿人委託工匠為他們的別墅而製作。它們描繪的內容豐富,有宴會、飲酒比賽、橄欖收成;有獅子、豹、孔雀和瞪羚;有傳說、希臘神話場景和人物,如丘比特和普賽克(Psyche)、納西索斯(Narcissus)和狄俄尼索斯(Dionysus)。這些馬賽克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早期,但它們毫不掩飾地帶有異教色彩;其中描繪的動植物栩栩如生,學者往往能辨認出其物種。這些作品是一種龐大而近乎執著的集體創作與努力的傾注,融合了藝術與工藝,象徵著美、創造美的衝動,以及人類將美作為生活一部分的需求。
安提阿遺址的發掘堪稱一項令人驚嘆的壯舉,它克服了經濟衰退、人際衝突以及二戰迫在眉睫的威脅。出土的馬賽克最終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包括哈佛大學、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等。這次發掘是人類合作的壯舉,也是考古學的勝利,而且同時提出了關於藝術本質的深刻問題:
◎誰擁有一批藝術品的所有權?是其原產國,還是發掘它的考古學家?
◎是什麼將一個人從工匠提升為藝術家?是他們的媒介還是他們的技法?
◎一件藝術品究竟是因其美麗而更有趣,還是因其歷史意義而更有趣?
本書首次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為這一歷史事件注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