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周刊》2024年度最佳非小說
★《The Smithsonian》2024年度十大最佳歷史書籍
★美國亞馬遜表演藝術歷史與評論#43
一段關於劇場、民主與文化戰爭起源的故事。
在這本引人入勝、結構緊湊的著作開頭便指出,「playbook(劇本)」這個詞具有雙重意義——既指劇本集,也指在競爭中所使用的一套策略與手段。
出自廣受讚譽的莎士比亞學者詹姆斯.夏皮羅之手,《劇本:文化戰爭與民主的舞台》(The Playbook)講述1930年代美國民主社會中一場關於戲劇地位所引發的文化戰爭,同時是一場預示了當今社會分裂的衝突。
從1935年到1939年,「聯邦劇院計畫」(Federal Theatre Project)在美國29個州製作了超過一千齣戲劇,吸引了三千萬名觀眾——幾乎是當時美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此前從未看過戲劇。這個計畫的掌舵人,是一位看似平凡的戲劇教授哈莉.弗拉納根(Hallie Flanagan)。在全盛時期,該計畫雇用了超過一萬兩千位掙扎中的藝術家,其中包括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與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後來成為舉世知名的人物,但是有更多人只是渴望重返藝術崗位的普通創作者。
這是美國歷史上一段特殊時刻的產物,當時人們認為藝術與工業、農業同樣對共和國的健康至關重要。聯邦劇院將莎士比亞帶給群眾,同時製作反映當下重要社會議題的現代劇,如貧民窟住房、公共衛生、種族主義以及日益升高的法西斯主義威脅。
在《劇本》中,引領我們回顧這項劇場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哈林區創新性的黑人版本《馬克白》,以及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反法西斯小說《這裡不會發生》(It Can’t Happen Here)的戲劇改編,該劇在18個城市同時首演,展現出聯邦劇院驚人的多元性與活力。
這本辛辣又引人深思的歷史著作,講述了當藝術家的資金來源掌握在國會手中時,情勢會變得多麼混亂與妥協、政治手段可以有多麼冷酷與虛偽,而某些在1930年代用來混淆視聽的操作,如今看來竟如此熟悉,甚至帶有「川普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