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亞馬遜暢銷非文學;讀者給予4.6顆星好評
以全新視角看待「羞恥」這項強烈的原始情感
每個人都知道羞恥的感覺——但沒有人喜歡它。羞恥感很難控制,因此很容易被濫用和利用。
德國作家暨社會記者Matthias Kreienbrink的新書《羞恥:這項強大的情感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Scham)帶領讀者深入探討這項令人不適、卻無法忽視的情感。本書結合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作者的親身經歷,剖析「羞恥」的本質、起源,及其影響,也提出實際的建議,帶領讀者學會以更坦然、健康的方式面對「羞恥」。
作者以自身窘迫的經驗作為開場,引導讀者回顧生命中那些羞恥的時刻,無論是童年犯下的尷尬錯誤,或是在校園中因為體型、成績遭受同儕的訕笑。透過這些個人故事,向讀者展示一項重要的觀點──羞恥並非單純的個人感受,而是一種在社會環境中被塑造,被放大,甚至是被利用的情緒。
正因如此,羞恥無形中成為社會上,維持秩序、強化道德觀念,甚至懲罰異見者的方式。例如古代對通姦者的公開羞辱,或是宗教對「不道德」行為的懲罰。即便到了現代社會,羞恥仍然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工具,只是它的形式變得越發多樣化。
在激烈競爭的職場環境,主管以公開的點名批評、績效評比,讓工作中犯錯的員工無地自容。此時,羞恥被用來作為激勵或是懲戒員工的方式。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盛,網絡霸凌、公審與肉搜,人們更容易遭受到大量快速的輿論攻擊,羞恥儼然成為數位化時代的新型武器,影響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職業生涯。
而在應該理性討論的社會議題上,羞恥也經常淪為一種武器,無論是在環保、性別、種族等議題的對話中,人們更經常選擇用羞恥,煽動輿論,讓持有不同立場的人敗下陣來,甚至影響政治決策。
即便羞恥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但作者不認為羞恥全然是負面的,相反地,它在某些情境下具有正面的功能,例如促進道德反思、維持社會秩序。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羞恥,而不是讓它成為壓制個人與社會進步的工具。
在個人方面,作者建議讀者認識羞恥的機制、學會自我接納、建立健康的社交,並培養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更應該促進社交網絡與新聞媒體…等社會層面減少不良的羞辱文化。
本書不僅是一部基於心理學及社會學的深度分析,更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