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出生在上世紀的哲學家,有哪些話對我們面對當今混亂不確定的世界提供有價值的建言?
生於兩百年前的美國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和一百年前的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他們沒有時空穿梭的能力,但卻有預視未來的天賦。在當前氣候崩潰,化石燃料時代、地球上許多物種走向終結,以及對抗進步政治的反動勢力再次崛起的緊要關頭,他們百年前的論述將幫助我們對現實的理解。
梭羅著名的《湖濱散記》令讀者印象深刻,但作為廢奴主義者和超驗主義者的他,提出的「公民不服從」和「保持清醒」(Staying Woke),同樣影響深遠,喚醒了無數思想家和哲學家。而班雅明的感官方式,喚醒那些沉睡於商品的「腐敗魔法」虛假魅力之下的消費者;提供理論與批判工具,使人們能夠意識到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地域歧視;賦予弱勢群體強烈的論述,以訴說人與地方的故事;創造希望的資源,減少對未來的絕望;並指引我們走向與生態共生的道路。這些都是心理政治生態學的重要面向。
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有許多深具價值的觀點能跟我們分享,特別是在喚醒人們對自然、地方、生命、社會不公、環境破壞,以及工業資本主義和其技術的意識方面,他們的觀點彌足珍貴。
在《Waking to Nature with Thoreau and Benjamin》 中,作者Rod Giblett探討了兩位作家共同關注的主題,如記憶、夢境、甦醒、行走、水域、沼澤、湖泊、身體與感官,並強調他們思想上的交會與分歧。這是第一本心理政治生態學著作,也是首部將這兩位極具時代意義的思想家與作家結合在一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