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保羅.高更的光采與爭議!保羅.高更與他人生最後十年流連太平洋島上的日子
後印象主義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一生非凡、巔頗、宛如傳奇。他生命最後十年的大多數時光,都在太平洋大溪地,以及馬克薩斯群島上度過。他的畫作取材自當地風光,懷抱著玻里尼西亞傳統,見證了原始主義(primitivism)的崛起,而後對於畢卡索、瑪遞絲、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藝術家產生重大影響。
高更的畫作在他1903年逝世後聲名大噪,然而也伴隨著正負夾雜的議論。某部份評論家讚賞高更對玻里尼西亞世界的深邃融入,以及畫中的知識展現;但某部份評論家對於畫中貌似種族主義、仇女、殖民性剝削等元素,抱持著大力批判的眼光。他們認為這是高更曾經看待異國文化的眼光,更是透過了畫作,證實了他過去的身體力行。
在《高更與玻里尼西亞的日子》(Gauguin and Polynesia)這本書中,劍橋考古學家尼可拉斯.湯瑪斯(Nicholas Thomas)融匯亦正亦負的後世評論,以更全面精準的眼光,向21世紀的讀者重述高更漂泊在太平洋島上的創作人生,給予讀者更廣泛的認知——關於這位傳奇作家遺存的藝術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