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了犯罪學文獻中罕見的連環殺手心理──關於受害者和同謀之間模糊的界限,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謀殺犯學者心理。
1971年,埃爾默.亨利(Elmer Wayne Henley, Jr)第一次與連環強姦犯和殺人犯迪恩.科爾(Dean Corll)糾纏在一起時,年僅14歲。德克薩斯州休士頓的少年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已經被這位迷人的年長男子科爾誘騙,在現金賄賂下幫助他引誘男孩到家中。當亨利無意中跌入這陷阱時,科爾意識到他作為第二個同謀比另一個受害者更有用,於是他運用給大衛的同樣條件來引誘亨利:每個被帶進屋的男孩價值200美元。
亨利一開始並不明白他所簽署的協議的全部內容。但一旦開始,科爾就讓他相信自己已踏上一條不歸路,不僅要招募男孩,還要幫忙殺死他們並處理屍體。當亨利第一次奪走他人生命時,道德基礎全盤崩塌,他覺得自己注定要失敗。當他十七歲時,已經參與多起謀殺案,並相信自己也會被殺。但在1973年8月8日,他拿起槍射殺了科爾。
當他自首時,亨利向警方指出他和大衛將科爾的受害者埋葬的地方,發現了28具屍體,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亨利附近的男孩,這成為當時美國最嚴重的連續謀殺案。該案揭露了警察在處理失蹤男孩的案件上嚴重失敗,以及執法部門如何保護這些錯失的陰謀。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完整地講述了科爾和他的同伙的故事,還探討「mur-dar」(掠奪者對可利用兒童的本能)的概念和當前關於青少年大腦脆弱性的神經科學。儘管亨利年輕且合作,但他還是接受了審判並被判處六項無期徒刑。他現在已經六十五歲,對於成年掠奪者如何將好孩子變成罪犯提出自己的見解,書中也記錄他自己的話。這是一本真實犯罪的敘述作,將吸引喜歡探究犯罪心理學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