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類都會把原本應該留在大自然生活的動物帶進自己的家裡飼養?這也許看上去像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適應不良的反常表現。畢竟,人們餵進寵物嘴裡的每一口食物,都可以說是一口人類失去的食物。
備受尊敬的人類學家派特‧希普曼揭露了我們人類喜歡馴服和照顧其他動物的傾向,事實上這也是人類最強大的特質之一。希普曼表示,在過去的兩百六十萬年之中,與動物共存的我們擁有一種適應性能和文化性的優勢。為了說明這個觀點,希普曼展示了人類文明史之中,從農耕到藝術,甚至到語言等等許多里程碑,也解釋了人類如何通過與其他動物的獨特互動關係,發展到人類文明的各個階段。
這本書重申了人類對其他物種的愛,絕對是人性中固有的一份特質。換句話說,人類馴養別的動物的過程中不但改變了動物的習性,對人類本身也產生影響。
這個關於人類進化和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的標題,帶有一絲玩味的吸引力。希普曼是位古人類學家,同時是賓州州立大學的教授。她在文字中略帶輕鬆、頑皮的口吻,筆觸也相當有對話感,甚至她在說明古人類學家如何仔細解析人類進化史等讀者既定認為枯燥的內容也是一樣。
希普曼的論點在書中的序言裡已經闡明,並用各個章節加以論述。如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特點,除了工具和語言的使用能力之外,馴化動物也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特質。她還進一步表明:是動物將人類推近人性,並且通過生活中人類與動物互動和利用動物的過程,比如陪伴人類、載運以及承重等等方面,我們能夠繪製出一張我們自己的進化史藍圖。希普曼說,我們與動物的關係在基因學角度上來說絕對是必然的。畢竟,沒有其他動物擁有與我們一樣複雜的跨種族互動行為。
本書雖採用較為親和的語調,但還具備一份基礎的科學綱要,讓對科學領域所知甚少的讀者也能輕鬆看懂全書。它的內容非常集中在它的主題上,很少有離題的內容。希普曼在文中也安插了許多關於「一個後動物世界」的有趣概念,另外給予許多關於古人類學研究及應用的有趣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