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和文化的角度探討現代關於生育的矛盾心理,以及克服這種心理的方法。
了解生養孩子的目的就等於開始回答最重要的問題:生命是為了什麼?孩子有什麼用?
生兒育女曾是人們步入成年後的必然結果,現在卻有越來越多人將之視為對根本目標和抱負的潛在威脅。我們希望實現自我目標、想讓女性在家庭之外找到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想要保護地球不受氣候變遷的摧殘。在衡量生孩子的利弊時,千禧世代和Z世代族群發現自己難以出有利的判斷。
面對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生孩子,《What Are Children For》跳脫一般淺薄的見解,既不悲嘆這是文化倒退的現象,也不高呼這是社會進步的證據。兩位作者Anastasia Berg和Rachel Wiseman以吳爾芙(Virginia Woolf)等現代作家、19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人士,以及現代反烏托邦小說和故事浪潮等哲學和文化例子來探討這個議題。
在作者廣泛研究和耐心論證中,展示了關於自由、幸福、愛、尊嚴和正義的相互競爭觀念如何與日益矛盾的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行為聯繫在一起,並以清楚的邏輯和熱情的筆觸,為苦惱的讀者指引方向,引導他們走出不明確的困境。正如在結論中指出,人們必須擁抱人類生活的根本良善,不只是在理論上,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點,而擁有孩子可能就是這種選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