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授權美(Atria,以高六位數預付金競價授權)、英!
拯救中國紫禁城寶藏的一場戰時競賽
《易碎品》(Fragile Cargo)以充滿藝術氛圍與驚心動魄的風格筆觸,娓娓道來二戰期間中國的藝術珍藏品如何破例撤離出紫禁城,以及這些古物珍藏的管理者如何倉促地採取行動,以便從入侵的日軍手中拯救出這些獨一無二、價值連城的館藏。
對於全世界的館藏管理員與檔案保管員來說,戰爭的爆發正是對他們必須撤退到安全之所的一項呼籲:從威爾斯(Wales)的馬諾德採石場(Manod Quarry)到奧地利的阿爾陶塞(Altaussee)鹽礦區,歐洲各國在戰爭衝突期間,紛紛尋得偏遠的避難所來儲藏、保存本國的文化歷史。
《易碎品》首度將這段中國藝術品的驚險故事公諸於世:從北京的紫禁城開始,沿著長江溯游而上、深入四川的山谷,歷經冰寒冬季、炙熱夏季等各種險惡天候,各個朝代累積下來的珍貴絹畫、瓷器、古老石雕等,都被存放在洞穴、寺廟、以及祖祠之中,由這些館藏的管理者與他們的家族在物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悉心照料。日本投降後,大部分的館藏也都奇蹟般地物歸原主,只是又遇上撤退的國民黨與共產黨軍隊之間的激烈衝突。因此,這些倖存的文物遂分別由中國與台灣加以珍藏並保存至今,情況始終如一;但為這些珍貴館藏全心奉獻的人們,卻有著令人心碎、天壤之別的命運。
就像張戎(Jung Chang)的《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Wild Swans)與查理.英格利許(Charlie English)的《暗渡文明:大搶救還是大疑案?改寫非洲歷史的廷巴克圖伊斯蘭手抄本事件》(The Book Smugglers of Timbuktu),《易碎品》是在全球衝突與政治動盪中一段以人為本的歷史,汲取自第一手的日記記述以及對倖存目擊者口頭採訪的原始資料,探討戰爭對中國的人民及其藝術所造成的文化、社會、政治等各方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