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慧敏大師(Haemin Sunim)、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和詹姆士‧里班克斯(James Rebanks)的讀者來說,這本非凡之作描述作者喇嘛耶舍洛薩仁波切(Lama Yeshe Losal Rinpoche)如何以充滿希望的眼光,回顧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描述絕境如何幫助我們發掘重要的人生課題。
耶舍喇嘛生於西藏一個寧靜的村莊,他和其他孩子奔跑在有著犁牛和藏獒的田野。他從沒看過車子,依循四季週期過著規律生活。村民小心分配食物,一起用餐,人人情同家人。
1959年,中國軍隊的車輛開進這裡,改變了一切。經歷死傷慘重的西藏起義之後,耶舍喇嘛穿越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以難民的身份重新開始生活。當年同行逃難的三百人中只有十三人倖存,他是其中一人。接下來的幾年他在美國度過,經歷胡士托世代(嬉皮世代)的全盛時期。接著他前往歐洲,一改過去作法,在1967年跟他的兄弟桑耶林創辦「噶舉派桑耶林西藏佛教坐禪中心」。
《From A Mountain in Tibet》充滿豐富學識和幽默風格,描述絕境如何幫助我們發掘重要的人生課題。耶舍喇嘛針對自愛與自律、失落與失敗進行反思,證實他的辛酸故事其實也是我們自身苦難的寫照,同時說明苦難如何幫助我們獲得永久的平靜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