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中文書
英美暢銷排行榜

 

非文學類(德文/大眾心理)
更新日期:
2020-04-16
Künstliche Intelligenz und der Sinn des Lebens
Richard David Precht
Goldmann
June 2020
256pp (13張黑白圖)
書籍編號:
03-11733
已有德文書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德國《明鏡周刊》暢銷非文學No.1
★德國亞馬遜暢銷非文學
★五月出版至今,暢銷80,000冊
★已授權德、韓!

為什麼我們的道德不願受演算法支配?

在氣候危機與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已經對地球萬物的生存基礎構成威脅的當下,科技公司將他們的未來投注在開發日益複雜的人工智慧上。他們的目標是創造出一種媲美人類智能、而且更「優化」的「超級智慧」。他們試圖賦予這些機械道德觀,但所採取的卻完全不是依人類存在的意義的正確理解所設定的方針。

在提出迫切呼籲的本書中,理察.大衛.普列希特詳細說明這場冒險註定失敗,最大原因就是道德無法被簡化成一行程式語言。道德反映出我們與世界的情感連結,而這種連結是奠基於非理性、因此也無法預期的價值觀。而人工智慧主張將機械設定成符合刻板認知中的幸福。但普列希特證明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意義。而這意義所代表的遠大於所有幸福時刻的總和。

故此,普列希特對電腦與機器人的「道德程式」提出異議,並提出讓人類真正理解——或不理解——這世界的意義的例子。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必須擁抱全體人類共享的命運——例如花草或鳥獸——而不是擁抱機器的時代,而對人工智慧提出反證的這本書《人工智慧與生命的意義》(Künstliche Intelligenz und der Sinn des Lebens),就是在這時代成功存在(或共存)的真正起點。

 

● 作者簡介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生於1964年,是一位哲學家、記者、以及作家,也是德語國家中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是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y in Lüneburg)與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Hanns Eisler Academy of Music in Berlin)的名譽教授,著有《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Who Am I and If So How Many?)、《愛情的哲學》(Love: A Disorderly Emotion)、以及《不當利己主義者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an Egoist)皆為國際暢銷書,已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自2012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德國電視二台(ZDF)哲學節目《普列希特》(Precht)的主持人。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