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授權英、美、羅、韓、波、俄、土、葡、中簡,9國語文!
這本書有點類似娜塔莎.盧恩(Natasha Lunn)的《關於愛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Love),主題是檢證與愛相關的科學原理。自她的處女作《父親養成指南》(The Life of Dad)起,安娜就跳脫她於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背景,以跨領域的研究手法展現她論述上的客觀度與敏銳度。
「愛」這個單一的字所涵蓋的範圍深廣,我們可以愛一個人、一隻寵物、一支足球隊,愛上帝。人說實際體驗過就會懂得什麼是愛,但我們總會發現愛的意涵幾乎無法解釋。愛一方面是一種極為私密的情感,同時也會藉由儀式及法律公開展現。一方面是人類行為與創意的泉源,同時也可能成為使人蒙受痛苦與操弄的原因。一方面是一種隱蔽的情感,同時也可能成為激發積極行動及思考的動機。一方面極為自私,一方面又可能成為自我犧牲背後的感人理由。
數千年來,我們大多透過詩人、畫家及哲學家詮釋這最強烈但也最朦朧的人類現象,科學界對愛展開研究則是相對晚近的事。但本書將證明,科學對愛的剖析也絕不含糊。從1950年代約翰.鮑比(John Bowlby)對依附(attachment)的開創性研究、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羅伯.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 及亞瑟.艾隆(Arthur Aron)在心理學方面所累積的成果、到近年的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 與露絲.費爾德曼(Ruth Feldman)以神經科學理論揭開複雜的神經化學及遺傳學在人類最親密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學界對愛所提出的解釋既重要,也深具啓發性。
本書囊括了社會科學與應用生命科學在這方面的新發現及新觀點,對愛做出更進一步的解釋。書中將涵蓋人類所有類型的愛,甚至包括某些不受重視或被忽略的類型:例如友情、多邊戀(polyamorous relationships)、 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對名人的愛)、神聖的愛、是否可以愛上機器人或智慧手機、人類的愛與動物的愛是否有任何差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