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中文書
英美暢銷排行榜

 

非文學類(大眾心理)
更新日期:
2019-05-09
The Grieving Brain: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ow We Learn from Love and Loss
Mary-Frances O'Connor
HarperOne
February 2022
256pp
書籍編號:
03-11171
已有電子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已授權美、俄、韓、中簡,4國語文!
★美國亞馬遜暢銷非文學

我們的神經元如何界定愛與悲

先是喪失的痛苦,緊接而來的就是悲傷。我們長年將悲傷歸類為一種模糊不清的情感,但如今已經了解這種情感是大腦為了回應許多外在因素而創造出來的。

神經科學家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研究悲傷對大腦及身體的影響二十餘年,發現我們對喪失摯愛的反應其實根植於我們墜入愛河的方式。她在《悲傷的腦》(The Grieving Brain)一書中探討這個新領域,並解釋在我們對他人產生愛意後又痛失對方時,大腦會出現哪些變化——也解釋我們為何難以勾畫一個少了對方的未來(小提示:有時大腦甚至會促使我們相信對方的死亡不是真的)。

如果你喜歡貝賽爾.凡得.科爾克(Bessel van der Kolk)的《創傷的身心靈療法》(The Body Keeps the Score)、麗莎.費爾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情緒從何而來》(How Emotions Are Made)、以及瓊.蒂蒂安(Joan Didion)的喪親回憶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本書保證也將合你的味口。

《悲傷的腦》帶領我們一探心靈深處的奧祕、以及悲傷的演化過程。歐康納闡釋腦對痛失摯愛的反應,也形同以深具啓發性的角度探討愛情。而她主張悲傷應被視為一種學習方式,對這種永恆掙扎提出了大膽且嶄新觀點。

 

● 作者簡介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為「悲傷、失落與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Lab,GLASS Lab)主任,並於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擔任心理學副教授。她於西北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並於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學士學位,後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及精神病學學院及醫院(UCLA Neuropsychiatric Institute and Hospital)完成臨床實習,並於同校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的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完成博士後研究。2017年因長年對身心醫學的重要貢獻,獲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75週年獎(75th Anniversary Award)。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