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對噪音的忍耐極限到什麼程度?」《零分貝:一個男人追求絕對安靜的旅程》(Zero Decibels)一書作者George Michelsen Foy說道。他回想起自己站在曼哈頓地鐵月台上,雙手緊緊捂住耳朵,機械發出的框瑯框瑯聲吵得他難以忍受。「城市噪音」幾乎不停在他耳邊嗡嗡響著,擊垮他的生活,催促他啟程尋找生活中的絕對安靜。
他攜帶一個尺寸如口袋大小的分貝測量儀,走到自己最經常去的地方去測量噪音分貝,包括有地鐵、咖啡館、居住公寓裡的不同大小房間,還有一些他曾經到訪過的地方,像是巴黎古墓、約瑟夫‧普利茲的「安靜的洞穴」、冰雪覆蓋的伯克郡及加拿大的一個巨大的鎳礦。一路上,他測試了消除噪音耳機的效果、浮箱內的分貝,最後來到明尼蘇達實驗室的消音室。這個消音室被吉尼斯世界記錄稱為「地球上最安靜的地方」,但在那個漆黑的房間裡,沒有人能夠待在裡面超過45分鐘,因人們會因忍受不了寂靜而走出房間。
本書集結歷史、科學、新聞、哲學、宗教、個人回憶、長期探索過程及與各個領域專家們的談話,作者為自己心中的噪音疑問找到了答案:如何界定安靜?人類在早期歷史中是否曾經體驗過安靜?雜訊和空間之間存有什麼關聯?我們需要安靜的需求對於生理、精神、情感及政治各方面有何啟示?「絕對安靜」又存在什麼?如果絕對安靜真的存在的話,我們真的想要它?如果得到它了,對我們又意味著什麼?
根據環境保護組織(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統計:在當今聲響轟隆的數字時代,已有三千萬美國人因為吵雜環境導致耳聾及感官負擔過重。同時,有數千萬人遭受耳鳴的困擾,因為就算在安靜的場所裡一樣得不到寧靜。這些都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有關。作者對於安靜的尋找,不僅表現在心理層面,還有它對我們身體健康的探究。
《零分貝》一書內容新穎,筆觸細膩。作者透過追尋聲音的旅程,找到我們探究吵雜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改變我們對生活周遭的聲音範疇的觀察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