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羅馬帝國十個重要君主──從奧古斯都到康斯坦丁──的故事,述說三個半世紀以來的帝國歷史。
在350年間,羅馬帝國獲得輝煌的成就和前所未有的領土,然後,又逐一地失去。帝國最頂盛時期,領土從現代英國到伊拉克;君主也不再是來自古老世系的家族,而是出生在省市的人,有些甚至從沒見過羅馬。在第四世紀康斯坦丁時期,羅馬帝國無論在地理上、種族上、宗教上和文化上有著急劇的改變,相比奧古斯都開國時已幾乎完全不同。
在帝國時代,羅馬的女性,像母親、妻子和情人,實質性影響超越君主。本書作者描述了歷史中最重要的幾位女性,從奧古斯都的妻子莉薇雅到康斯坦丁的母親海倫娜。即便如此,在皇室家族的絕多數女性都要面對政治現實,常常被君主或當權者以政治因素強迫她們結婚或離婚。
時至今日,羅馬帝國在有很多方面的遺產保存至今,從語言、法律、建築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所在地。著名古代史學家暨本書作者Barry Strauss透過十位曾經塑造過它的君主深入探究這一切,這些君主包括:奧古斯都(Augustus)、提庇留(Tiberius)、尼祿(Nero)、維斯帕先(Vespasian)、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馬爾庫斯.奧列里鳥斯(Marcus Aurelius)、塞普蒂米鳥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康斯坦丁(Constantine)。多年來,這些君主學習堅持不懈地維持家庭和商業、政府和王國,不論付出多少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