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中文書
英美暢銷排行榜

 

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18-06-28
Bad Anxiety, Good Anxiety: Using overwhelming anxiety to feel better, think better, and do better
Dr. Wendy Suzuki
Gallery
-- 2019
--pp
書籍編號:
03-10560
已有proposal,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TEDWomen最受歡迎演說家之一的精采力作

壞焦慮與好焦慮?
如何利用排山倒海而來的焦慮感,為自己創造出更佳的感受、思考與表現。

準備好迎接這項變革,改變五十年來我們對於焦慮的論議與觀點。

近來,似乎每個人的嘴上都掛著「焦慮」這個字眼,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打或逃」這個用語會出現在過去幾年我們可以看到的一打(或更多)提案、計畫等建議當中。所有人一致認為,我們都活在一個焦慮的世界中,焦慮顯然是一個重大的現代健康議題,那麼,為什麼普羅大眾的出版業沒有任何真正關於這樣一個首要主題的新討論?

在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中心管理鈴木實驗室(Suzuki Lab)的大腦科學家溫蒂.鈴木博士(Dr. Wendy Suzuki),花了許多時間思考並談論焦慮的這項能力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她最近被《好主婦》(Good Housekeeping)雜誌遴選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十大女性,而且才被邀請參加TEDWomen的演講活動,點閱率高達兩百萬。

溫蒂.鈴木博士說道:

「我一直在思考焦慮這個問題,」

「我一直在想,我們對於避免焦慮的關注,或許讓我們付出了若干代價。」

「是的,我們身處於人類歷史上的這個時間點,對於腦力的需求更甚以往任何時候,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追求的那種生產力、專注力、以及創造力,沒有焦慮存在的話將永遠無法實現。」

溫蒂與她的代理人討論傳統的焦慮對話,是將焦慮描繪成一種凍結理性思考以利於驅動體能的情緒反應。「但是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溫蒂解釋,「我們也需要焦慮來達成最佳的認知表現。」

溫蒂繼續說明:「有趣的是,使用抗焦慮藥物來麻痺自己的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多,他們因而毋需經歷這種必要的神經反應,但他們還是希望能夠擁有那種必須經歷焦慮才能得到的認知表現。」

倘若這一切屬實,難道我們都注定得感受持續不斷的焦慮,才能跟上我們的工作、寫作、代辦事項清單的腳步嗎?

但事實證明正好相反。溫蒂在她的實驗室中一直在進行新的跨學科研究,探討當我們擁抱焦慮時會發生什麼情況,以及如何利用焦慮的神經科學去提升生產力、專注力、以及創造力──即使只是在當下。

《壞焦慮與好焦慮》(Bad Anxiety, Good Anxiety)一書分享了溫蒂.鈴木在這個大哉問上的重要發現,在焦慮的主題上提供了獨特的科學觀點,並改變了四十年來普羅出版品對於焦慮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討論。她也詳細說明了對讀者有幫助的尖端科學,如何利用最常見的焦慮表達方式來加強自己的表現:想像站在你的銷售團隊面前,告訴他們準備感受焦慮!

作者上本暢銷作《健康大腦,快樂人生》(Healthy Brain, Happy Life)已授權9國語文,中文書訊請參考:
http://www.nurnberg.com.tw/index1-2.php?bookno=03-8518

 

● 作者簡介

Wendy Suzuki, PhD, runs an interactive research lab at New York University, where her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prestigious Troland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he is a two-time TEDx speaker and is regularly interviewed in the media. She lectures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n her research and serves as a reviewer for many of the top neuroscience journals. She lives in New York City.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