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一本令人眼花繚亂的原創故事和令人難忘的回憶錄,讓我們深入一位年輕的牛津學者的思想中,了解他深受嚴重精神疾病所苦的生活。
「我的左手背上有一小排紅點,那是每個針頭插過的印記。我已經進行了數百次氯胺酮注射,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多次。針進去了,真相出來了。有時候我又是一個孩子,偶爾我擁有一個孩子的天真,但我知道自己並不天真。因為我知道太多了,我太了解了。」
十一歲時,斯蒂芬伯納德遭受到神職人員的多次性虐待。長大後,他一直在藥物治療的幫助下管理這些創傷帶來的肆虐,他透過寫信逃避和對抗童年所遭受的虐待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每天一早醒來時,斯蒂芬伯納德必須靠字面上重建自己,他必須在口袋裡留下自己的筆記,以提醒自己今天不想忘記的事情。
《剪紙》中的破碎且強烈的個人敘述是他生命中每個唯一的日子裡,透過躁狂症、藥物和記憶的影響而引導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獨特,並且鼓舞人心的故事。
通過《剪紙》(Paper Cuts),斯蒂芬伯納德(Stephen Bernard)呈現出自己的想法、過往的記憶以及個人看法,他大膽地測試回憶錄能夠所及的範圍。時刻浮現、消散,塑造出自己周圍駭人聽聞的普通模式:「多年來,紙張、黏性和蓬鬆感是我能唯一感受到的身體感覺。」
他的散文清晰明瞭,文字間透露出脆弱且認真,對自己的手工藝充滿信心。「我很高興自己寫出這部作品,它是寫出來的。」他最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