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的元兇,眾人指向急功近利又貪得無厭的銀行家。既然知道誰是罪魁禍首,為何我們的社會仍需要大銀行?又為什麼政府干預銀行業的結果最終只是個災難?
華爾街最傑出分析師理查.布夫(Richard X. Bove)在新書《Guardians of Prosperity》中,告訴讀者為什麼大銀行是國家成功的生命線,並分析為什麼銀行在經濟上扮演過重的角色只會引起金融危機?
2008年的金融海嘯爆發之始,政府、媒體和公眾都極力指責銀行家,但美國政府仍推出的資產救助計劃(TARP),投入大量的金錢援救有問題的銀行,人們質疑,銀行家的罪行為什麼要納稅人來承擔?此情況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因為這些銀行規模龐大,涉及經濟的各方層面,因此他們一旦倒閉,勢必引發劇烈動盪,將造成惡性的連鎖反應,催毀整個金融體系,美國乃至各國政府都不能也不敢讓他們倒閉,於是銀行制度成為他們的護身符。
除了以上這些理由之外,作者亦指出,大銀行之所以必須存在的原因有很多。就以美國為例,首先,銀行作為資產企業能確保美國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其次,要成就這些資產企業到一定的規模,才能與全球競爭,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保障每個家庭都能輕易獲取金融服務的機會。
無可否認,銀行業的成長有助創造就業、增加收入、累積財富、國家興旺,可是問題是,讓他們無止盡的擴張,只會讓金融財務加劇惡化,因為當經濟富裕、銀行有充裕儲蓄時,錢會被做為借貸和投資用途,提供令人信服(高回報)的投資選擇,結果銀行只投放很少的錢借予小商戶和新興事業(因為回報率低),而將更多錢借給其他低風險的借用人(但很可能是高風險,如希臘),不僅無助創造就業機會,而且原意保護消費者的高回報行為和賒帳制度,隨時出現逆火反撲。當借貸一方無力償還時,就會出現經濟陷落的骨牌效應,並伸延至其他們國家地區。
要穩定金融體系和保持經濟興旺,作者認為,社會仍需要有「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但同時要限制銀行業務,如減輕流動資產的需求,銀行因而無須銷售現有的貸款;較低的資本緩衝可讓銀行專注經營貸款服務。作者強調,我們一定要回歸自由市場系統,並停止干預我們的金融系統,否則只會讓全球陷入另一次悲慘的財務危機狀況。在書中,作者將詳加說明改善金融制度的方法,以及經濟儲蓄和增長互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