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學類
更新日期:
2009-08-25
This Is How
M.J. Hyland
Canongate
July 2009
320p
書籍編號:
01-577
已有電子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 2010年柑橘獎初選小說


他,不懂人的情感,
他,想徹底拋棄自己的過去、戀人、工作和家庭,
他能找到的幸福只存於單調的汽車發動引擎中。

就當他觸手可及那片刻幸福時,一場謀殺的指控將他推入另一世界深淵。

以《測謊機男孩》榮獲霍桑登獎、獲布克獎提名的小說家M.J.海蘭再度將描寫細節見長,細膩鋪陳人物心理的功力展現在最新小說力作《This Is How》,讓人彷如罹患幽閉恐懼症般緊張不安。

故事描寫:派翠克在一個與幸福無緣的環境下長大,他無法適應家庭生活,也不能跟學校同學一樣按部就班學習,但他還是受到上帝的眷顧,在汽車廠找到了平靜和滿足。對他來說,汽車引擎的零件比人的感情容易瞭解,機件組合比一個人的情緒容易掌握。

他的未婚妻莎拉指責他不懂人的感情,跟他解除婚約。心傷的派翠克遠離家鄉,搬到一個陌生的海邊小鎮。在這裡,他找到一份工作,與一位男人共租一間公寓。他的室友威爾金是個親切熱情的人,卻渴望結交像派翠克這樣安靜的朋友。派翠克總算逐漸適應鎮上的生活,也努力嘗試瞭解人的世界。

小說從第一頁開始,存在派翠克心中那個扭曲世界便以第一人稱上演,充滿張力。他腦袋幻想的暴力也隨著在海邊散步和享用早餐時不停閃動,不祥氛圍為他的痛楚修建起一座鉛質的堤防。但當暴力不再是幻想,真實爆發後,他的手染滿死者的血,而他的心依然無動於衷。

.....我想放肆,我想哭泣,但我什麼也做不了,

有時候,墜落也許是另一種解脫......

在這本小說中,「謀殺」無論就現實面或心理面都有等待解答的謎局。即使派翠克的殺人行為是無意識,作者仍用第一人稱描述,完全從派翠克的視角看世界,陷入對不斷變化的連續片段思考。

小說的後半段情節讓人動容,不是因為派翠克可以得到寬恕,而是深刻觸及到一個絕望的人如何陷在自己的軟弱而無法自拔的困局裡。為了生存,他必須明白監獄裡的看守規則,更重要的是學會明白犯人的規矩,避免引來其他犯人的注意,於是派翠克開始生活在幻覺生活中,也許他真的殺了室友威爾金,但他不認為自己是殺人犯,也拒絕相信自己應該被關進監獄,這一切應該是個可以改正的錯誤。派翠克像一個吊在懸崖邊的人,儘管他的墜落避免不了,仍緊緊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東西。

這不完全是一本關於救贖或者關於希望的小說,只不過它的故事著重於描寫一個人在極端混亂心理狀態下的掙扎。這本小說已賣出英、美、加、法、德、義、荷和瑞典等8國語文。

 

● 作者簡介

M. J. 海蘭(M.J. Hyland)一九六八年六月六日出生於倫敦,她的父母都是愛爾蘭人,幼年在都柏林長大,十一歲時舉家遷至澳洲。海蘭在墨爾本大學主修英語和法律,在成為作家前曾任多年律師工作。目前海蘭居住在英國曼賈斯特,除創作文學作品外,也在曼賈斯特大學講授寫作課程。

海蘭自17歲就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她的作品曾經刊登在《澳大利亞短篇小說》和《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等雜誌,並曾獲「小推車獎」的提名。

2003年,她的處女作小說《光是怎樣進來的》(How the Light Gets In )榮獲2004年邦諾書店發現新人獎、贏得二○○四年《雪梨前鋒晨報》的最佳澳洲青年小說家獎及入圍『不列顛國協作家獎』最後決選。2006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測謊機男孩》入圍同年布克文學獎,並榮獲2007年霍桑登獎。

 

● 媒體報導

「M. J. 海蘭的劇情節奏控制地非常出色。小說的第一部分展現了派翠克努力適應一種新生活......突然地,當故事轉向法庭和監獄時,陳述節奏開始加速,更吸引人。」——《大問題》

「我從沒想到能從一位女作家的筆下,讀到這種既緊湊又真實的男性聲音......。」——《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本小說在我的腦海中停留的時間比我預期地久。事實上,我可能永遠無法忘掉它..... M. J. 海蘭用一種簡潔、時髦的非流行散文形式刺進你的肌膚......非比尋常。」——《讀者文摘》

「海蘭出色的散文體是一流的。」——《出版人週刊》

「我們被困在世俗生活的恐怖迴響悲劇中.......《絕望的方式》這本小說肯定了M. J. 海蘭是一位真正新潮小說的藝術鑑賞家。」——《周日電訊報》

「一個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故事......。」——《英國獨立報》

「在無盡絕望、生存的奮鬥和持續無意識暴力的湧現中,偶爾出現的極度溫柔也會讓你熱淚盈眶。」——《每日郵報》

「海蘭的文體創造了一個威脅遍地、溝通缺失的世界,身在其中的人物渴望救贖,卻又不得不面對失望。」——《圖書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