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戲劇,也是一部關於守法與枉法、關於犯罪與復仇後的空虛的戲劇性沉思錄,在人類精神範疇下深刻省思。這部小說可以媲美康拉德的《勝利》和《諾斯托羅莫》(Nostromo)或是威廉﹛福克納的《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 1932)。小說跌宕起伏的懸念不斷牽引讀者,最終走向故事的高潮。儘管作者的小說不乏智慧和幽默,但他更關注人類社會中迫切的道義責任,洞悉人類的特權在於——可以選擇一場沒有憎恨的人生。」——《衛報》
幾個暴徒突然闖入薩姆·西蒙歐的家裡,用二十顆子彈胡亂掃射他全家人,奪走家人的性命。案發當天,薩姆只是個六個月大的嬰兒,他的父親在槍彈雨林之際將薩姆藏在爐子裡,才讓他倖免於死。當薩姆的叔叔趕到時,屍橫遍地,四壁穿孔,只有小薩姆一人還活著,靜默地躺在爐子裡,一身是灰,在他那張被煙灰塗黑的小臉蛋上清楚可見幾道驚恐的淚痕。這些灰色場景已烙印在薩姆的心底,構成他日後性格底色。
一次大戰休戰後,薩姆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被派往法國戰場執行拆除雷管的任務。薩姆和戰友在廢墟上四處遊蕩,看到戰場遍地屍骨,被遺棄的盔甲武器暗喻暴力毀滅後的愴然空虛。這般宛若人間地獄的殺戮場景再度刺痛薩姆,讓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紐奧良,找到一份城裡最大商場的樓管保安,過著簡單樸實生活,似乎走出幾年前一場病奪走愛子性命的傷痛。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小女孩莉莉在他值勤的商場裡走失了,但在薩姆企圖追回莉莉時,被人打昏送到醫院。當他醒來時,莉莉失蹤了,他也因職務之疏被革職。曾在幼年失去家人的悲慘生活和喪子之痛是薩姆心中深處最觸碰不得的傷,而他自然能感同身受莉莉父母的焦慮,現在他唯一得到救贖的辦法就是幫助另一個家庭重獲完整,找回失蹤的莉莉。
這部小說的故事就像一條河,帶著讀者不斷地隨河漂流,無論途中遇到是歧路還是起伏,依然能往前滑行。作者敘述手法遵循傳統,卻也顛覆內在道德,巧妙將男人薩姆與失蹤女童莉莉的生活穿梭交織,讓我們對愛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