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版社Riverhead砸金七位數美元預付金簽下北美版
★英國出版社John Murray迅速pre-empt
「就像《化學課》(Lessons in Chemistry)一書, 莎娜.克拉西科夫的《伊芙琳.夏恩的保存期》(The Shelf Life of Evelyn Shine)是關於早期女權主義與創造力的故事,也是關於平衡工作、母職、以及婚姻的故事。正如柯提斯.西坦菲(Curtis Sittenfeld)的《美國夫人》(American Wife)或梅格.沃利策(Meg Wolitzer)的《女性說服》(The Female Persuasion),以現實生活中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為靈感,並將這些題材重新想像成一部內容豐富、關係導向的小說,擁抱讀者對不久之前的過去(以及他們自己的童年)所產生的懷舊之情,並連結起當代的世界。儘管它的力量部分來自深入探索那仍然將讀者與其童年讀物及難忘閱讀經驗連結起來的方式,但閱讀本身也傳遞了若干獨特的情感,混合了愛、悲傷、智慧、洞察、靈感、以及自豪。書中的故事讓像我這樣的讀者感覺被看見、被重視,也被理解:被理解為作為女性、充滿創造力的存在、母親的身分,以及最終的,作為或許從沒想到自己會站在政治前線、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準備好要捍衛書籍與閱讀的一名公民。」美國Riverhead編輯莎拉.麥克格拉斯(Sarah McGrath)說道。
紐澤西的家庭主婦伊芙琳.夏恩只想為孩子們寫故事,能理解他們、看見他們的故事。身為兩個孩子的年輕母親,她沒能在婚姻中實現自我抱負,於是決定去紐約市的一所推廣學校參加一堂名為「為年輕讀者而寫」(Writing for Young Readers)的夜間課程;1968年,在社會經歷了動盪不安的局勢之後,什麼才應該被視為是對孩童的「適當作品」,這個問題突然成了爭議的焦點。伊芙琳旋即發現,她的作品紀錄了女孩們的親密生活,取材自她女兒的經驗以及她個人青少年時期的日記;在這樣的過程中,她必須面對一段艱難的童年記憶──讓她質疑起自己在成年後被教導要去相信的一切。隨著一股青少年現實小說新浪潮的興起,她的人氣也水漲船高;但在此之際,她的生活與家庭卻也開始分崩離析。
十五年之後,伊芙琳成了一波新文化抵制的對象;她發現自己被捲入政治(與企業)的動盪混亂中,並且被迫成為其中的參與者。1981年,她的出版商安排她上全國電視台與極右翼政黨的女黨魁進行辯論,她才赫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成了那些人的避雷針;那些人認為,許多書籍(包括她自己的書)都應該被禁止給那些為其而寫的孩子們閱讀。當對書籍的攻擊轉變成對人身的攻擊時,伊芙琳必須決定,她要做到什麼地步去保護那些需要她保護的人,而不至於摧毀她所建立的一切之根基。
在《伊芙琳.夏恩的保存期》一書中,莎娜.克拉西科夫建構了一本經過精心研究且文筆優美的小說,講述一位掙扎於美名與惡名之間的作家,以及公眾可能為我們內心生活造成的個人傷害。這部小說不但召喚我們對抗那些想讓作家保持緘默的人,也是一趟穿越女性心靈的情感之旅、以及一部與我們的時代愈發相關的時代作品。最後,伊芙琳終究得面對那糾纏著她青少年時期的鬼魂,才能接受自己的選擇──勇敢說出或是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