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於一九六二年首次發行時,作者僅23歲;《一個不同調的鼓手》是一部再度廣受歡迎、重新被發現的經典之作。
★普立茲獎得主凱瑟琳.舒爾茲(Kathryn Schultz)寫了一封情書給「美國文學失落的巨人」,刊登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內容如下連結: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1/29/the-lost-giant-of-american-literature
★本小說僅在美國出版,現已授權英(Riverrun/Quercus)、法、希、荷、以、德、義、西、土、俄、葡、中簡,13國語文!
小說從現存白人居民的觀點來述說,出版數十年,仍是一部最犀利、深具想像力、予人當頭棒喝的小說作品,描述非裔美國人為爭取公民權的一場艱苦抗爭。
1957年,美國南部小城薩頓。當塔克.卡利班(Tucker Caliban)一位年輕的非洲裔美國農民,跟他的妻子與兩個孩子在他的田裡撒上鹽、燒毀他的房子、離開他的家所在的南部聯邦——跟隨在他身後的,還有當地的所有非洲裔居民。占城市人口三分之一的黑人的反抗和拒絕臣服,讓薩頓當地的白人市民感到驚恐和困惑。
在他們的大遷徒中,我們讀到一個很久之前故事。有天,一個身材魁梧、沒有名字的黑人,乘坐一艘運奴船來到這裡,懷裡抱著一個男嬰。這個黑人被鐵鍊拴著,至少20個人押運他,想要在城裡把他賣掉。然而,黑奴在拍賣的時候奮起反抗,用鐵鍊將所有押運他的人打翻在地,並親手砍掉了拍賣主的頭。隨後,他逃到不遠的一處沼澤地,開始密謀拯救其他奴隸同伴的突襲計畫。但因為一名叛徒的告密,黑人的買主順著線索摸到這裡,將他殺死,並將其帶來的男嬰據為己有。這個男嬰,便是後面講到的塔克.卡利班的曾祖父。
講述這個故事的人聲稱,塔克.卡利班今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就是因為他的身體裡流著「非洲人的血脈」。這不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原因,卻留給大多數的當地白人一個耐人尋味的理由慢慢咀嚼。被留下來的白人,有人在思考當三分之一的市民離開後,工資會不會漲;更多人的態度則與政府對此事的聲明別無二致:我們從不曾要過他們,我們也不曾想要他們留下,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的生活依然會過得很好。
小說整個故事的起因,雖是從薩頓黑人大遷徙開始,但敘述者從頭到尾都是被留下來的白人居民。這些白人裡有一窮二白的年輕農場男孩,也有家境富裕、在哈佛受過良好教育的政黨人士。
這本小說《一個不同調的鼓手》(A Different Drummer)初版於1962年,作者寫作時,年僅23歲,然而其寫作的高明手法令人撫掌。他以一種諷刺而尖銳的方式,贊同了非洲裔美國歷史學者內隆.本內特(Lerone Bennett)所稱:「美國沒有黑人問題,美國的種族問題只是白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