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都柏林文學獎(Dublin Literary Award)初選作品
★貝蒂.特拉斯克首作獎(Betty Trask Prize)決選作品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016年年度百本好書之一
小說以老、中、青三個女人視角,敘述屬於她們自己的年代故事,其生活如同貫穿整部小說的那一條骯髒、冰冷卻頑強的河水,沖刷名為「過去」的殘骸,面對象徵「未來」的希望、生存與成長。
十三年來,艾達萬萬沒想到自己再踏上自小生長的城市,竟是為了母親珀爾的死,親手將母親的骨灰撒進大海,在此永眠。母親生前居住的老宅,沒有暖氣,只有一個點不著火的壁爐,宅子周圍荒蕪至極,勉強有台破爛的老爺車代步。在這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艾達還有六歲女兒佩珀相伴,否則肯定會犯憂鬱。
珀爾,是已經死了,肉體也被燒成灰,浮沉於一片骯髒洶湧的海水,可是她的靈魂依然住在這一座陰雨連連的山谷小城,固守鄉土,到處遊蕩。
年幼小女孩佩珀,早已習慣與母親到處東奔西跑的生活,漸漸學會不再萌生徒增傷悲的留戀。當她走進未曾謀面的「外婆」的家,這間破舊的老宅,與老宅本身繼承的時光與未知、褪色的相簿、成堆的照相機盒、烏鴉玩偶等等古舊老物,引她好奇與著迷。不僅是這間房子,她對整座城市充滿驚奇的探索──散佈在城市各角落的不相同居民、沿著河穀徐徐流淌的河流,以及那位總是坐在河邊與赤腳泡在冰冷污濁河裡的老婦人……,這裡美妙地不真實,令她不想離開。
小女孩佩珀的慧詰與憐憫心,令人聯想起《梅崗城故事》的女孩琴.露易絲。經她的觀察,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是被歲月與記憶風化的岩石,不經意地駐足痕跡。
小說成功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生動真實的意識,絕美地渲染一個被雨雪覆蓋的小城景象,勾勒出人類如何與所處的環境緊密聯繫,並被環境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