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在夢幻史詩中誕生的家庭血淚悲劇。德國暢銷女作家史戴芬妮‧子白希繼電影原著《何處是我家》後又一才華鉅作。
這本書是《羅特仕德大道》小說系列的第四部《羅特仕德大道的第四部:新生》(Neubeginn in der Rothschildallee),講述史登貝克家族在1948至1950年期間發生的故事。
《羅特仕德大道》系列小說故事上演的場所,其實就是作者史戴芬妮‧子白希位於法蘭克福的房子。子白希家庭由非洲返回德國的五年之後,也就是1952年,搬到此地。這棟樓房過去是猶太人伊森貝克家族的物業,後遭納粹剝奪。家族最後的倖存者蘿莎‧伊森貝克,當時已高齡82歲。1942年時,她被送至特萊西集中營,在那裡僅存活四個禮拜。現實雖殘酷無情,但在這本集結夢幻與現實交錯的小說中,作者要讓史登貝克家族的故事圓滿收場。
德國可以再度成為猶太人的依靠嗎?二戰中遭迫害的史登貝克家族女主人貝琪,原本對重返羅特仕德大道9號居住不懷抱任何希望。在女婿佛利次‧福爾艾森的大力協助下,讓她得以圓夢。
「只要有兒女,就有希望。」當貝琪‧史登貝克於1948年返回羅特仕德大道故居時,說了這句話。轟炸對樓房造成的損壞已經修復,後院的櫻桃樹依然挺立,鳥兒啁啾著歡欣的歌曲。劫後餘生的家庭成員,冀望尋回起家時期家族和樂融融的景象。
女兒芬妮和女婿佛利次隨母親搬進故居。其他家族成員,包括遠赴耶路撒冷的耶文、克拉蘿和克拉蘿的女兒克勞蒂特等,皆陸續返鄉。家族重聚,老屋又開始熱鬧起來。逃到南非的么女亞莉絲家,雖在當地致富,但從未對其社會地位或生命財產有踏實的安全感,因為南非不但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也隱約瀰漫著反猶太的氣氛。有一天,亞莉絲攜著家人出現在法蘭克福故居門前,家族非婚生女安娜、舊日的家庭幫傭也都回來了。佛利次開設律師事務所,耶文則在美國機構找到一份工作。家族各個成員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成就事業,也尋獲愛情。
這部系列的最後之作描寫了家族的重新啟程。然而,過往的回憶歷歷在目,是腦海中無法磨滅的刻痕。他們憑藉勇氣和信心,不屈不撓,最終得以將悲痛過往拋諸腦後,重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