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在夢幻史詩中誕生的家庭血淚悲劇。德國暢銷女作家史戴芬妮‧子白希繼電影原著《何處是我家》後又一才華鉅作。
《羅特仕德大道的第二部:兒女》(Die Kinder der Rothschildallee)的故事將接續《羅特仕德大道第一部:起家》,講述這個生活於法蘭克福的猶太家庭故事。時間背景拉到1926至1937年期間。商賈約翰‧史登貝克雖然住在羅特仕德大道,享受過富裕生活,但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其經濟狀況並非如表面上看來如此闊綽,充其量只是中產階級份子。
即便時不我予,日子還是得繼續。悲歡離合的情景,在史登貝克家庭成員間上演:史登貝克夫婦、龍鳳雙胞子女耶文與克拉蘿(克拉蘿育有私生女克勞蒂特)、受到溺愛的女兒維多利亞、么女亞莉絲、史登貝克的私生女安娜、忠誠固執的非猶太裔幫傭約瑟梵、友好的醫師夫妻、女婿、孫兒,個個概括承受了猶太民族的無奈。至於長子,早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
1933年4月抵制猶太商店的風潮,讓一家子對在德國生存的未來感到絕望。全家人,包括約翰、妻子貝琪、兒孫,在摯愛家鄉法蘭克福遭到的排擠,彷彿在對待痲瘋病人般。納粹剝奪他們的工作權、安全保障,甚至摧毀其家園、威脅他們的生命。變本加厲的迫害行動,對猶太家庭而言,就像是家常便飯。史登貝克家族只是認祖歸宗的猶太人,並非執意拒西歐文化於千里之外的邊緣人。他們多希望能融入社會,並像其他國民一樣,享德國人的權利,也盡德國人的義務。
天不從人願,他們只能見證人性黑暗,看著幻想一一破滅。史登貝克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就被逼得四分五裂,成員各分西東。1937年尾時,只剩史登貝克夫婦和幫傭約瑟梵這幾位老一代成員還死守在羅特仕德大道,其他兒孫則四散於南非和比利時,亦有逃往巴勒斯坦,甚或面臨牢獄之災者。面對人性的罪惡,史登貝克家族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