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更新日期:
2011-08-22
Y: A Novel
Marjorie Celona
Hamish Hamilton
January 2013
272p
書籍編號:
01-1130
已有電子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2012年加拿大吉勒獎初選小說
★英國水石書店評選為「2013年11本最喜愛首作小說」之一
★美國獨立書商「一月選書」#1


《Y》這本小說是榮獲愛荷華獎學金和Ailene Barger Barnes卓越短篇故事獎的短篇作家瑪姬麗‧賽羅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的故事的原身是作者於2005年創作的一篇同名短篇小說,榮獲《印第安那書評》文學獎,又被選入《 07:加拿大最佳短篇故事》和《美國最佳非必要讀書 2008》,吸引許多加拿大書評家和讀者的好評推薦,興起她決定將當初受限於短篇字數而刪掉許多劇情的橋段找回來,寫下一部更具完整劇情的《Y》。

Y是一個完美的英文字母。它像路上的叉路也像一杯空酒杯,更是我們不停追問的問題。為什麼?

「我的人生從Y開始……」故事率先登場的主角是一位被遺棄在一家YMCA門口的女嬰。停車場裡的男人看到一個眼中充滿恐懼和毅力的女人,悲傷不捨地親吻懷中女嬰的臉頰,可是正當女嬰回應母親的吻揮手想抓住她的頭髮時,她竟狠心將嬰兒放在YMCA門口,拭淚地跑掉。男人還來不及喊住她,她已消失在教堂後面。

男人走近嬰兒身邊,找不到任一字條,只有一把瑞士刀。這個男人叫凡恩,自認是個靈媒,可以看到人們的未來。他從那個母親的眼睛裡看到她的棄嬰行動背後是種愛,也知道孩子沒有這個母親會比較好,即是如此,他還是幫助警方尋找這個母親。

警方將女嬰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她的大麻檢驗結果呈現陽性,而其他毒品都是陰性。他們為她打抗生素,發現她的臍帶發炎,大膽推斷女嬰的生母同樣病得不輕。

四個月後,體型瘦小的女嬰得到一對夫妻的疼愛,願意領養她,從此被她的新父母取名為珊迪。因她的新母親拉奎爾年輕時患過垂體腫瘤無法生育,加上她與經營餐廳的丈夫帕爾渴望擁有個孩子,才決定收養可愛的珊迪。拉奎爾看珊迪身形瘦,認為女兒未來會是紙片人型的超級名模,於是送她學跳舞,極力栽培她。只可惜一年後,帕爾的餐廳因經營不善倒閉,夫妻倆人到處在餐廳打零工,忙到只能將珊迪拜託給鄰居照顧。最後拉奎爾染上吸食古柯鹼,不適合再照顧珊迪,才將她送回給政府的兒童與家庭發展部。

很快地,珊迪又被新父母收養了。她的第二對父母──朱立安與麥拉,為她受洗後取名叫珊農。珊農的父母都是律師,住在海邊的高級住宅區,生活富裕。但因麥拉經常在傍晚時還要進辦公室,逼不得已將珊農留給朱立安照顧,偏偏珊農很怕與養父獨處,不見麥拉總是哭鬧個不停。朱立安為了不讓哭鬧的珊農受傷,一用力抓住扭動的珊農,就把她的腿和手臂抓瘀,回到家的麥拉看著珊農的瘀傷就更加重自己有外遇的罪惡感,於是麥拉忍痛送走珊農。

自小是棄嬰的珊農,自從被生母狠心拋棄後,也一直過著流浪的生活,從這個領養家庭被遺棄到另個領養家庭。

當珊農五歲時,一位已育有一女的婦人瑪蘭達收養她。瑪蘭達是個嚴厲的母親,制定許多家規,包括不准盯人看、不准張著嘴吃東西、睡覺前不准吃糖、不准浪費食物、不准回嘴等。瑪蘭達的女兒麗迪雅和珊農的年紀相仿,彼此結伴上幼稚園。

珊農都六歲了,走路還是不看路,經常撞到東西受傷。經過醫生檢查後,才發現珊農患有嚴重弱視,一隻眼睛隨時可能全盲。這也是她常常走路撞到東西的原因。在學校裡,珊農和麗迪雅時常聯手對付欺侮她們的高年級同學。只要她聽到其他同學的取笑,就會毫不客氣地出手。多年以來,珊農在她床底下藏著一個舊鞋盒,裡面裝著她生母當初包裹她的灰色毛衣、那把瑞士刀,以及一堆關於她被遺棄的新聞剪報。

十年後,珊農已十六歲,她的左眼完全失明。在她生日當天,瑪蘭達遞給她五塊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她拿著錢出門,買了一張前往大城市的巴士票。在路上,珊農遇見一位吸毒犯馬修,他讓她酒喝又教她吸毒,甚至想趁機侵犯她,幸好她藉口去廁所趁機跑掉。

在家緊張珊農失蹤的瑪蘭達打給警方報警,而從吸毒犯家逃走的珊農來到一處流浪漢收留所,被巡邏警察識出,便將她帶回家。當她走進屋裡看到瑪蘭達時,她發現母親看起來衰老好多,麗迪雅眼中卻充滿怨恨。自她蹺家回來的那天後,母女倆人都不再跟珊農說話,但是珊農也不在意。她自己跑到兒童與家庭發展部希望社工可以幫她找到生母,可是對方告訴她找到生母機率幾近零。眼見社工不幫忙,她趁社工離開辦公室時偷看自己的檔案,抄下她從出生到現在住過的每個寄養家庭資料。

珊農先去找拉奎爾。前來開門的是一位小男孩,這個男孩一見到珊農立刻狠狠關上門,不理她。珊農後來到當年撿到她的YMCA去打探,那裡的員工談起她的故事,也聊到凡恩,他是這裡唯一一位見過珊農生母的人。珊農根據資料找到凡恩的家。當凡恩開門後,珊農直接跟他說:「自己能夠活著今天都要感謝凡恩。」接著問自己的生母丟下她時有沒有哭,凡恩點頭說有,而且哭得很傷心。至於珊農想知道的其它事情,凡恩都記不得了。珊農告訴凡恩關於自己目前與瑪蘭達的母女狀況。她說,瑪蘭達是她見過最無私、最充滿愛心的人,自己也很希望可以將她視為自己的母親,卻一直做不到,因為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屬於那個家庭。凡恩自覺幫不了珊農,只勸她還是乖乖回去瑪蘭達身邊,不要再傷害自己生命中最善良的人。

珊農聽話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瑪蘭達道歉。瑪蘭達摟抱珊農說:「妳永遠是我的女兒。」珊農老實告訴瑪蘭達一切關於她離家出走發生的事情,卻隻字不敢提自己想要尋找生母和遇到凡恩的事情。

隔天一早,珊農說謊欺騙瑪蘭達會去上學,事實上她出門後就搭車到YMCA跟凡恩碰面,並且說服他陪自己尋找生母。凡恩告訴珊農:他看到珊農母親的那一天,可以感覺到她母親希望有人找到妳、愛妳、好好照顧妳,也相信她母親認為這是她必須做的事,這麼做全部出自於愛。

這次珊農在凡恩陪伴下,再次拜訪兒童與家庭發展部,從那裡得到哈利森這個名字。珊農找到他的地址後,寫了一封信寄給他,因為哈利森可能是她的父親,而她也一直苦候父親的回信。多日過去後,哈利森終於回信給珊農,證實自己就是她的父親,也述說當年才15歲就生下珊農的尤拉的悲哀人生以及她虛弱殘喘的生命。

這是個關於身分和親情的故事。整本小說由珊農作為第一人稱敘述,包括當她還是嬰兒的時候。這種獨特的寫法讓讀者完全進入珊農的思緒裡,跟她一起對這個世界怒吼發問「為什麼」,也跟她一起尋找答案。

這本小說巧妙運用兩條情節主線合成,一條述說女兒珊農從出生後不斷歷經被人遺棄的故事,另一條穿插母親尤拉在懵懂年少時想愛又不知道如何去愛的故事,同時呈現出兩個不同世代的女人的人生。它述說什麼是親情,也透過珊農搬進各種不同家庭的經歷說出了什麼是真正的家,理解家庭的意義。

 

● 作者簡介

瑪姬麗‧賽羅娜(Marjorie Celona) 在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進修寫作,並獲愛荷華獎學金和Ailene Barger Barnes卓越短篇故事獎。她在2008年榮獲加拿大作家信托RBC Bronwen Wallace的新生作家獎。今年在蘇格蘭的Hawthornden Castle 擔任駐校作家。

長篇小說《Y》出自作者於2005年發表的一篇同名短篇小說,這篇短篇小說榮獲《印第安那書評》文學獎,之後被選入《 07:加拿大最佳短篇故事》以及《美國最佳非必要讀書 2008》。她的短篇故事發表出版於《加拿大最佳短篇故事》(2007、2010、2012年)、Glimmer Train(2010、 2012年)、Crazyhorse (2010年文學獎得主)、The Fiddlehead (2010年)、《印第安那書評》(2005年文學獎得主)、 THIS Magazine (2005年)以及Keeping the Wolves at Bay: Stories From Emerging American Writers(2008年)。

 

●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