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更新日期:
2011-08-09
Stealing Mona Lisa: A Mystery
Carson Morton
St. Martin’s Press
Aug. 2011
352p
書籍編號:
01-1116
已有電子文稿,歡迎索稿審閱!
● 內文簡介

這位傳奇的真實人物狄瓦費諾(Eduardo de Valfierno)的名字,與名畫「蒙娜麗莎」無法劃割,甚是上世紀最轟動的名畫盜竊案主謀。他,出生在一個法國侯爵家族,擁金過日。本小說作者Carson Morton透過這位真實人物的故事,加上豐富想像力,撰寫一部以1911年的「蒙娜麗莎」名畫失竊案為故事背景的懸疑小說。

每位巴黎人都相信名畫「蒙娜麗莎」收藏在羅浮宮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羅浮宮雇用的義大利玻璃工匠佩魯嘉(Vincenzo Perugia)卻認為「蒙娜麗莎」屬於義大利,因為此畫不但在義大利繪畫,蒙娜麗莎本人還是義大利富商Giaconda的妻子。因此,當狄瓦費諾上門要求他協助盜竊這幅價值連城的名畫時,他毫不遲疑允諾了。即使他知道竊取到名畫後也不可能送還到義大利人的手上,但是世事總是難料,或許存有這樣的可能性。

狄瓦費諾出生自法國貴族,英俊又機智,他深知暴發戶的特性,也瞭解這些一身銅臭味又沒有藝術涵養的人最容易受騙,於是狄瓦費諾帶領一群偷竊慣犯偷取名畫,再交由畫家José Diego Santiago臨摹多幅以假亂真的贗品,高價賣給那群暴發戶,從中賺取數十倍高於名畫的利潤。他這次致富的標的物就是「蒙娜麗莎」,同時他也告訴自己,幹完這一票後就金盆洗手。

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集他的伙伴,當中包括佩魯嘉、在街頭長大的孤兒艾米莉、初次合作的美國扒手茱莉亞,一起準備在巴黎羅浮宮進行盜竊。他們事前進行周詳計劃,並且約在巴黎會合。在抵達巴黎之前,狄瓦費諾先繞到美國羅德島州與他的一位老雇主Hart見面,認識他的美麗妻子Ellen。在那刻,狄瓦費諾深深被Ellen的美麗吸引。

當他的偷竊計劃在巴黎尚未展開前,其中一位參與行動的伙伴意外沒有出現,反倒遇見Ellen。狄瓦費諾雖然沒有讓Ellen參與盜竊行動,可是當名畫遭到失竊的同時,Hart立即聯絡當地的探員追捕狄瓦費諾與他的同伴。這一切無疑是個陷阱,但是讓狄瓦費諾匪夷所思的是:究竟是誰出賣他?幕後真正指使竊盜名畫的主謀陸續浮出檯面。

本小說以一樁發生在1911年的真實名畫竊盜案為題材,加上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完成一部精彩可期的犯罪懸疑小說。

 

● 作者簡介

Carson Morton出生於英國倫敦,11歲時與家人移居美國,是一位專業的音樂人,曾與他的樂團Razmataz發行專輯,也與John Sebastian、Billy Preston等多位知名音樂人合作。他現在也是位電影編劇,專為電視台擔任顧問和作曲家。

 

● 媒體報導

“An evocative and engaging reworking of the famous Valfierno myth and the theft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Morton writes beautifully and transports us to an Art Deco world of intriguing criminals." ---- Noah Charney, author of The Art Thief and Stealing the Mystic Lamb

"An intriguing and captivating story about a great scam with a twist in the world of con artists, art forgery and mystery." --Frank W. Abagnal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Catch Me If You Can

“Historical fans will welcome professional musician Morton’s first novel … Morton smoothly blends fact and fiction while evocatively exploring the era’s seamy underbelly.” ---- Publisher’s Weekly

“Like La Jaconde, Carson’s debut novel is set in an elegant frame – a newspaper reporter wrests story from the dying Valfierno – that still isn’t as finely crafted as what lies inside.” –Kirkus Reviews